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水壶灌满的个人空间 http://zhenzhucity.com/?3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四十.神秘晋国客人

已有 2651 次阅读2016-7-11 00:50 |系统分类:转帖-文学


四十.神秘晋国客人

 
虽然打消了封禅泰山的念头,齐桓公的野心却没有打消。他开始向管仲讨教当年周武王伐商纣的事情,管仲自然知道他要干什么。
 
  管仲知道这是很危险的事情,他必须要阻止齐桓公,他在等待时机。
  终于,齐桓公在做了一晚上齐王梦之后,第二天忍不住要向管仲摊牌了。
  “仲父,在你们的辅佐下,齐国成就了霸业,我现在觉得当联合国盟主不够劲了,我想称王了,你看怎么样?”齐桓公问。
  “这个,你要问鲍叔牙。”管仲把问题推给了鲍叔牙。
  于是,齐桓公派人请来了师父。
  “师父,我想称王了,你觉得怎样?”
  “这个,你该问宾须无。”鲍叔牙看了看管仲,把问题推给了宾须无。
  齐桓公一看,好嘛,这两位挺能摆谱。
  没办法,把宾须无给请来了。
  “宾大夫,我想称王了,仲父和师父都说应该听你的看法,那你就说说,别再推给隰朋了啊。”齐桓公先把话说了,省得宾须无再推。  宾须无原本也想推,现在齐桓公都发话了,自己也没有倚老卖老的资格,没办法,只好接下这个烫手的山芋。
  “主公,想听实话还是想听假话?”宾须无问。
  “照实说,仲父和师父都在这里,为什么要说假话?”齐桓公就觉得今天的事情有些古怪。
  宾须无看看管仲,再看看鲍叔牙,这才开口:“主公啊,古代能够称王的,都是君主的德能比臣下高的。恕我直言,我们现在是臣下的德能比主公高。”
  话音未落,齐桓公腾地站了起来,倒退几步,眼光在眼前的三个人身上扫视。
  管仲三人见齐桓公站起来了,谁还能坐?也都站了起来。
  “唉,”齐桓公叹了一口气,说道:“想当年,周太公德能高,周王季德能高,周文王德能高,周武王德能高,周公旦德能高,凭他们,大周也不过仅仅能控制四海之内。如今我的儿子们都不如我,而我不如你们三位,看来,上天注定我是不能成就王业了。”
  人,固有自知之明。
  从此之后,齐桓公再也没有想过要称王了。
  ——人老珠黄 
 野心往往是人前进的动力。
  封禅没戏了,称王没指望了。
  齐桓公革命工作的劲头一下子就下来了,联合国大会也没兴趣开了,联合国维和部队也没兴趣组建了。总之,革命热情没了。
  当然,这跟岁数大了也有关系。
  从那以后,齐桓公再也没有召开联合国大会,他开始更加注重享受起来,盖新楼,进口新车,让易牙采买最好的山珍海味做最好的菜,偶尔还跟公子开方去国家大妓院转转,不过,人老了,战斗力明显不行了。齐桓公的奢侈引发了许多不满,人们议论纷纷。
  别说齐桓公,连管仲也开始享受生活。
  “老管啊,不能这样啊,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去哪里了?你该劝劝主公才对,怎么你也跟着学呢?”鲍叔牙来劝管仲,这辈子,这是第一次对管仲的做法不满意。
  “老鲍,人嘛,辛苦一辈子,无非就是想享受而已。你说你不让主公享受,主公觉得辛苦一场也就这样,他会懈怠的。至于我,我是看见大家都在批评主公,我替他分一部分批评罢了。”管仲这样回答,鲍叔牙似懂非懂。
  齐桓公没有野心了,但是,有野心的人还有大把。
  两年之后,也就是齐桓公三十八年(前649年)。
  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实在忍不住了,于是勾结北面的北戎,要里应外合,驱逐周襄王,自己登基。
  北戎军队如期而至,攻打洛邑。周襄王一看不妙,立即派人四处求救。秦国、晋国就近发兵,驰援洛邑。北戎一看,心里又有点发虚。而城里王子带没有想到秦国和晋国来得这样快,也没有胆量接应北戎。
  结果,北戎军自己撤了。
  等管仲率领齐军来到的时候,战事已经结束。既然来了,也不能就这么回去,管仲派人前往北戎,谴责他们的侵略行径并且发出战争威胁。北戎很害怕,于是派出使者前来认错并要求签署和平条约,同时出卖了王子带:“都是王子带出的坏主意。”
  管仲进城觐见周襄王,襄王要以周朝上卿的规格接待,管仲再三谦让,最后以下卿规格接待。管仲顺便把北戎的事情汇报了一遍,襄王当即同意接受和平建议,同时要处死王子带。
  “大王,王子带虽然有错,但毕竟也是大王的弟弟,不妨将他赶到齐国悔过。”管仲建议。
  于是,管仲将王子带带回了齐国。
  这是管仲最后一次率军出国,也是齐桓公最后一次派兵出征。
  人,总会老的。  三年之后,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6年)。
  管仲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这个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军事家也没有能够逃过时间的追杀。
  管仲临终之前,齐桓公亲自来到家中探望,看见病得瘦骨嶙峋的管仲,齐桓公潸然泪下。他握着管仲的手问:“仲父,如果您不幸而不起的话,谁可以接任总理?”
  “可惜啊,宁戚死得早,他原本是最合适的。”除了宁戚,宾须无和王子成父也都已经去世。
  “那么?鲍叔牙怎么样?”
  “鲍叔牙是个坦荡君子,正直诚实,但是太正直了,善恶太过分明,见到人的过失,一辈子都不会忘。水至清则无鱼啊,没有人愿意在他手下干活。”
  “那么,隰朋呢?”
  “隰朋可以吧,他这个人很谦虚好学,不耻下问,在家里也在考虑国家的事情。”对于隰朋,管仲勉强认可,没有办法,他以自己为标准,确实很难找到接班人,“不过,隰朋天生就是我的喉舌,我死了,喉舌还能存在很久吗?只怕他也快了。”
  说来说去,隰朋不过是个过渡人选。
  “那么?仲父认为易牙怎样?”齐桓公很喜欢易牙,想要破格提拔他。
  所以,自古以来,在君主身边做事是很容易飞黄腾达的,就像今天给领导当秘书或者给领导开车一样,一个御用厨师竟然被当做总理人选提出来。
  “主公,你不问,我也要说呢。易牙、竖貂和公子开方这三个人不是好人,离他们远一点。”管仲说。这三个人能够哄齐桓公开心,管仲没有动他们是因为自己可以控制他们。如今自己要死了,不能再让这三个人在齐桓公的身边了。
  “可是,易牙很爱我啊,他把他儿子都蒸来给我吃了呀。”
  “人之常情是最爱自己的儿子的,他连儿子都忍心杀掉,对别人还有什么做不出来的?”
  “可是,竖貂为了留在我身边,自己把自己给阉了啊。”
  “人都是把自己的身体看得最重,他连自己的身体都不在乎,他会在乎别人吗?”
  “公子开方呢?他放弃了世子的宝座来跟随我,父母死了都不会去奔丧,他难道不是真爱我吗?”
  “连父母都可以抛弃,还有什么人不能抛弃?放弃了世子的宝座,只能说明他有更大的欲望。”
  什么是哲学?这就是哲学。
  哲学是不能无视人性的。
  父亲死了,儿子还在台上含笑演出,我们现在说这是敬业,看看管仲怎么说吧?
  “既然这样,仲父怎么从来没有说过?”齐桓公有些失望,他觉得管仲的城府太深。
  “我从前不说,是因为他们可以让主公开心。就像大坝一样,我在的时候可以阻止洪水泛滥,我要走了,洪水随时要泛滥了,所以我提醒主公离他们远一点。”
  齐桓公半天没有说话,对于管仲对这三个人的评价,他并不赞成。
  半天之后齐桓公终于想起来还有话没有问,急忙问:“那隰朋之后?隰朋之后谁能接班?”
  管仲没有说话,他已经说不出话来了。
  当晚,管仲与世长辞。
  一个伟人,一个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忘记的伟人就这样走了。
  管仲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一生。
  管仲,名夷吾,周穆王的后代,一生致力于齐国的繁荣强大,为祖国的安定团结贡献了毕生的力量。尊崇周王室,和睦诸侯是他的原则,他为春秋诸侯建立了一个楷模国家,开创了国家发展的新模式,使得齐国成为各个诸侯国纷纷学习效仿的对象。
  诸子百家,管子应当是第一家。而随后的儒家、法家、道家、兵家等等,都是脱胎于管仲的思想。可以说,管仲对于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人会说,既然管仲如此伟大、如此无所不能,为什么不帮助齐桓公称王,取代周朝而成为历史上的齐朝?这个问题问得好。
  为什么?因为管仲的屁股实际上没有坐在齐国,而是坐在周朝王室那一边。
  管仲本人是王族,骨子里,他希望看见周朝王室重新建立权威,而不是被推翻。而辅佐齐桓公,帮助齐国强大起来的最终目的,是要尊崇王室。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就可以解释管仲处理国际事务的种种立场了。
  管仲对于姬姓国家非常关照,帮助燕国消灭山戎,把侵犯的地盘归还鲁国,帮助卫国和邢国重建家园等等。他希望这些周朝的同姓国家能够团结在王室周围,帮助王室重新建立权威。
  为了防范齐国因为强大而对周朝王室构成威胁,管仲一方面让齐桓公和王室联姻,以裙带关系加强两方的关系;另一方面,管仲在遏制齐国的扩张,虽然齐国不断强大,但是地盘没有什么扩大。其实,齐国有充分的机会和理由吞并燕国、卫国和邢国,甚至有吞并鲁国的可能。但是,都被管仲或明或暗地阻止了。
  如果齐国有取代周朝的野心,那么周王室的混乱将是一个绝好的机会。正是看到这一点,管仲以超乎想象的强势手段来维护王室的安定,这就是他为什么如此殚精竭虑帮助王子郑的缘故。
  当他发现齐桓公野心膨胀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劝阻齐桓公。并且,为了防止齐桓公再有类似的想法,他开始纵容齐桓公腐化奢侈,甚至自己也开始跟着做。深谋远虑,到了这样的程度。
  而最能说明问题的是他没有为公子纠而死,鲍叔牙给齐桓公的解释是“管仲只为国家而死”。其实,鲍叔牙并不知道,管仲也不可能为国家而死,他只会为周朝死。
  熟读《三国》的人都知道荀彧,荀彧实际上与管仲的思想境界是相同的。
  所以,管仲不仅仅是齐国的管仲,他是天下的管仲。
  管仲去世了,整个齐国都感到悲哀。从周王室到包括楚国在内的诸侯各国都纷纷派遣特使前来吊唁。齐桓公十分悲痛,他命令世袭名义上卿的高虎负责治丧委员会,高规格安葬管仲,管仲的封地全部由他儿子继承,世袭齐国大夫。
  隰朋接任了总理职务。
  易牙对管仲恨之入骨,他决定来挑拨鲍叔牙和管仲之间的关系。
  “鲍叔啊,管仲能作上齐国的总理,都是您老人家的推荐。可是,他临死的时候推荐总理竟然没有你的分,我都为您老人家抱不平啊。”易牙找了个机会,来找鲍叔牙说是非。
  鲍叔牙一听,笑了:“易牙,就是因为管仲凡事为国家考虑,我当初才推荐他。你现在来说他的坏话,真是不知好歹,像你们这一类货色,还亏管仲大人大量让你们混着。要是我的话,早把你们给炒了,滚吧。”
  易牙碰了一鼻子灰,灰溜溜走了。他不得不佩服管仲,也不得不佩服鲍叔牙。
  隰朋继任仅仅一个月,也追随管仲去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管仲的内阁班子,就在几年内全部去世了。
  谁还能当总理?齐桓公不知道。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管仲没有能够培养自己的接班人,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或者说缺憾。
  没办法,齐桓公只能请老师出马了。
  “师父,还是您来吧。”齐桓公亲自上门请。
  “主公,管仲说得对,我的性格好恶过于分明,不适合。”鲍叔牙推辞。
  可是,齐桓公再三邀请,鲍叔牙最后只得接受,但是有一个条件:炒掉易牙、竖貂和开方。
  鲍叔牙果然是眼睛里不揉沙子。
  齐桓公答应了,于是,易牙三人被扫地出门。
  很快,鲍叔牙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
  鲍叔牙每天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别人到晚了,他看着不顺眼;走早了,看着不顺眼;说话不注意,看着不顺眼。总之,大家很快开始烦他。
  齐桓公也很不舒服,从前吃喝嫖赌都没问题,管仲从来不管,因为管仲的理论是“人生就是来享受的,当了国君不享受,谁还当国君?”。管仲不仅不管,有时候还陪齐桓公玩,有时候还出主意。可是,鲍叔牙看不惯,看不惯就说。
  齐桓公越来越痛苦,越来越郁闷,没了易牙,饭菜不香了;没了竖貂,起居不畅了;没了开方,没人说黄段子了。
  “主公啊,你看你这样多难受,把易牙他们召回来吧,不就作个饭、锤个背、讲个黄段子吗,还能祸国殃民去了?”大老婆大卫姬建议,除了心疼齐桓公之外,她还有自己的目的。什么目的?
  原来,齐桓公六个如夫人生了六个儿子,分别是:大卫姬的儿子公子无亏、小卫姬的儿子公子元、郑姬的儿子公子昭、葛赢的儿子公子潘、密姬的儿子公子商人和宋华子的儿子公子雍。六个公子中,只有公子雍出身卑微些,安分守己。
  虽说公子昭被宣布为世子,但是五大公子各有各的拥趸,实力不相上下,谁也不服谁。这种现象被称为结党。
  公子昭的人马被称为世子党,其余四大公子都属于公子党。
  易牙和竖貂都是公子无亏的死党,公子开方竟然没有跟自己的姐妹大小卫姬合作,反而与公子潘混在一起,据说是在国家大妓院一起嫖娼结下的友谊。
  为了自己的儿子,大卫姬当然极力怂恿齐桓公把那三个人弄回来。
  齐桓公终于还是把易牙、竖貂和公子开方给弄回来了,但是没有官复原职,按现在的说法,叫做返聘。
  鲍叔牙一看,不干了,去找齐桓公,齐桓公跟他解释:“这是返聘而已,没官没权,小泥鳅掀不起大浪。”
  鲍叔牙还劝,劝也没用,齐桓公是下了决心非要把这三个兄弟给弄回来。
  “那好,我辞职。”鲍叔牙要辞职。
  “别介,师父要是辞职,那不是摆明了让我挨骂吗?您还当着总理吧,平时没事,早点来晚点来都没关系。您岁数也大了,注意点休息。”
  鲍叔牙辞职也没辞成。
  从那之后,鲍叔牙干脆不上朝了,反正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了。
  没多久,齐桓公将易牙等三人全部官复原职,宠信程度比从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管仲去世的第二年,鲍叔牙也去世了,忧郁而终。
  短短一年多一点的时间,管仲、鲍叔牙和隰朋都走了,齐桓公的心情十分糟糕。与此同时,他的身体也虚弱了很多。齐桓公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了,唯一还能让他稍微有点心情的就是接见外国客人,从客人的恭维中回味过去的光辉岁月。
  又有一批客人到了,齐桓公支撑着身体会见了他们。
  这批客人来自晋国,约有二十多人,为首的是晋国公子重耳。
  宾主寒暄一番,然后落座。
  “公子来到齐国,是游玩还是出仕?”齐桓公问,关于公子重耳他是知道的,重耳一直在翟避难,因此,来齐国并不是国事访问。  “逃难而已。”重耳倒很实在,也不怕丢面子。
  “那么,就在齐国出仕吧,屈任下卿怎样?”齐桓公发出邀请,他是认真的,他对外国客人一向都非常大方,而公子重耳的名声配得上这个位置。这里需要追加交待的是,自从管仲出任内阁总理以后,齐国每年的财政收入三分之二用于外交,其中就包括招待外国客人。  “落难之人,哪里还有什么奢求?如果能够在贵国有立足之地,有几亩田地能够让弟兄们不挨饿,重耳就已经很满足了。”出乎意料,重耳委婉地谢绝了。听他的意思,就是来混吃混喝而已。
  “咳咳,人各有志,既然这样,我也就不勉强了。”齐桓公觉得很累,没有与客人们说太多的话就匆匆回宫休息了。回宫之前,齐桓公吩咐手下好好款待晋国客人。
  齐桓公的出手是很大方的,重耳得到了一个庄园,三辆车,同时还得到了一个齐国公族的姑娘做老婆。当然,还有一大笔金银作为“安家费”。
  晋国人就这样住了下来。
  他们真是来逃难的?为什么在翟住得好好的,要到齐国来逃难?
  “各位,从现在开始,听舅犯的统一安排。”搬进新居当天,大宴开始之前,重耳宣布。舅犯是谁?是犯人吗?
  于是,所有人都只好一边咽口水,一边听舅犯说话。
  “大家听好了,每个人的工作都很重要,必须完成,而且必须保密。”舅犯说话了,六十多岁一个老头,怎么看怎么像《天下无贼》里的黎叔。他扫视了众人一眼,然后开始分配工作:“毛,你和公子镇守此地,负责后勤;臣,你负责和齐国的公卿打交道,齐侯的情况随时汇报;衰,齐国的各种制度你要搜集,并且做出具体分析;推,你带四个人四处游走,探听民间的消息;轸、犨,你两个想办法探看齐军的装备、战法……”  你听这些人的名字,听上去就不像什么好人。
  晋国人的组织很严密,每三天一次小结,每九天一次总结,总结之后就是集体去国家大妓院考察。
  这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看上去,有点像传销。
  但是,绝对不是传销那么简单。
  他们是晋国的间谍?还是翟人的卧底?他们究竟要干什么?
  转眼过去一年,晋国人在齐国过得很爽,有吃有喝有车坐有别墅住,还有国家大妓院。与此同时,晋国人的工作很有成效,尤其是那个叫臣的人,他简直天生就是一个“政治活动家”,没有多长时间就把齐国的公卿弄得门儿清,齐桓公的消息摸得清清楚楚。
  “齐侯病了,病得不轻。”这一天,臣回来对舅犯汇报。
  “继续监视。”舅犯说。
  每天,臣都把齐桓公病情的最新进展打探回来,报告给舅犯。
  半个月转眼过去,这一天,舅犯正和衰在研究齐国的商业管理办法,臣匆匆推门进来。
  “大事,齐侯薨了。”薨是什么意思?就是死了。
  “啊,怎么死的?”舅犯急忙问。
  “有三种说法,一种是被杀死的,一种是饿死的,一种是上吊自杀的。”齐桓公的死因显然还有待确认,但是一点是肯定的:齐桓公死了,而且不是病死的。
  不管是哪一种死法,都是死得很惨的。那么,齐桓公为什么会死得这么惨?
  舅犯摇摇头,显然有所感慨,他转头问衰:“衰,你说我们该怎么办?” 
 “我们必须要行动了。”衰说。
  舅犯点点头,表示同意。
  晋国人有什么行动?
  齐桓公究竟是怎样死的?
  这些疑团,在下一部我们来解开。
  齐桓公四十三年(前644年),齐桓公结束了他伟大的一生。

待续。。。。。。。 


路过

鸡蛋

鲜花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6-21 06:11 , Processed in 0.020513 second(s), 7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