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查看: 268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战略侦察机执行芦山观测任务

[复制链接]

427

主题

17

好友

3万

积分

精华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4-28 23:59:2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1
 
 
0123450
高清图集
 
21日,记者乘坐成都军区某陆航旅直升机挺进灾区,机上还搭载着紧急前送的十多名医疗队员和药品器械。记者从高空拍摄看出,龙门和宝盛灾区年代较久的房屋毁损严重。…[详细]

原题:芦山救灾军队再赶考

从抗震救灾信息可以看到,解放军特种作战部队、陆军航空兵部队都已经得到了扩充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山旭| 北京报道

在“4·20”芦山地震发生后24小时内,解放军在震区展现出了更好的应对能力。与5年前的汶川地震救援工作相比,陆军特战队取代了临时选拔的突击队前往失去联系的乡镇,更庞大的直升机部队也迅速被部署到灾区。

港媒《南华早报》在地震第二天评述说:中央政府和军队昨天表明,它们能够快速应对自然灾害,这与5年前的四川5·12汶川大地震形成鲜明对比。

彼时,由于缺乏专业救援设备,解放军的队列停留在北川县城外的公路上。蜂拥的战士可能堵塞唯一的进出通路。本刊记者当时在现场看到,只有武警消防部队被允许进入已成废墟的县城,用手持切割机打开废墟。由于缺乏更加强力的装备,在混凝土石板上切割出洞口往往需要数小时。

5·12地震后,来自一线部队以及装备、后勤系统的官兵和技术军官对救灾进行了深刻反思,在军队媒体上可以看到大量对于这次救援行动的研讨。

作为非战争军事行动,抗震救灾能力以军队的整体实力为基础。目前还缺乏解放军此次抗震救灾行动的整体描述,媒体报道多集中于作风和精神。不过,通过只言片语仍然可以发现5年来解放军在抗震救灾行动上的某些明显变化。

从突击队到特战队

虽然在24小时之内就集结了上万名军人,但是此次抗震救灾中更引人关注的还是特战队被派遣执行任务。

据报道,在4月20日20时之前,陆军航空兵的直升机已运送23名特战队员抵达灾区。

这支特种作战侦察分队携带无人机、战场实时视频系统等装备,直接飞抵位于灾区核心的芦山县太平镇,很快获得了十多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数十张高分辨率航拍图。

军队媒体报道说,这支分队来自“第13集团军特战旅”。通常认为,在全国七大战区中,有七支最强大的特种作战部队,即团级编制的战区特种作战大队。特战旅的出现说明特战部队得到了扩充,这显然是近年来解放军的建设成果之一。

2008年后,原解放军体育学院也改组为解放军特种作战学院。

时间回到2008年,时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抗震救灾副指挥长吕登明中将曾向本刊记者讲述,地震发生后24小时内有超过1.5 万名解放军和武警官兵进入灾区,但是由于道路损毁,只能同时派出多支部队徒步向失去联系的映秀镇、汶川县城挺进。

时任第13集团军军长许勇亲自带领30人小分队步行进入映秀,时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李亚洲在抵达理县后也徒步前往汶川。

除整建制派出外,基层部队一般都是按照惯例,临时抽调体力最好、意志最坚强的战士组成突击队,完成向汶川进军的要求。

直到5月13日午夜,突击队才到达之前被认定为最重灾区的汶川县城。结果发现,汶川虽然失去联系最久、最受关注,但伤亡并不大。受灾最重的其实是北川县城。

灾区如战场,战机稍纵即逝---战机就是挽救生命的机会。

据军队媒体报道,汶川地震后,全军重新梳理了非战争军事行动,规范了此类应急行动程序。2009年1月,《军队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规划》出台。《解放军报》说,这一指导性文件为军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和专业力量建设提供了基本指南。

从2009年开始,在总参谋部发布的年度军事训练指示中,连续5年将非战争军事行动作为重要内容之一。非战争军事任务训练也被列入军事训练考核内容。

此间5年,各级军队的演习中,也往往包含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等多样化内容。2011年,军队媒体报道说,已定期开展针对抗击多种自然灾害的诸军兵种联合演练。

在此背景之下,作为一次已经具备标准程序的军事任务,特战队首先被派往重灾区实施侦察行动。

“战场宽带”

2008年,时任中国地震局应急救援司司长的黄建发在总结汶川地震救援的报告中说,这次救援中缺乏适宜于大震巨灾复杂条件下的灾区灾情及救援现场信 息采集与传输技术系统。“救灾队伍与指挥部之间无法快速获取和传输灾情信息及指令,无法掌握灾情分布及程度。救援队伍无法在最快的时间内到达灾情最严重的 区域,执行最紧迫的救援任务,指挥部也无法快速下达救援指令,严重阻碍了救援的高效展开。”

黄建发所提到的满足“大震巨灾”救援需求的通讯系统,与战争期间的战场信息系统十分相似。

战争爆发后,军队必须在一定区域内临时建立容量巨大的通讯系统,以同时满足传输战场图像等需求。如何铺设“战场宽带”,已成为美军网络中心战理论的首要挑战。

此次芦山地震,根据军队媒体报道,最先进入灾区的特战分队携带了单兵战场视频传输系统。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解放军的“信息战场”的建设成果。

同时,在灾后48小时内,军队医生已经实施多起“远程手术”。其中,芦山县12岁的女孩高诗琴身负重伤,肝脏破裂。在与北京解放军总医院进行“远程会诊”后,解放军成都军区42医院的医生在震区实施了首例重大手术。

目前尚无信息显示,这些“远程手术”是否使用了第二代野战医疗方舱。这种装备具有全套医疗设施以及卫星通信设备等信息化装置,可以进行“远程会诊”和“视频手术”。解放军最迟在2001年开始装备第一代野战医疗方舱,并在玉树地震救灾中使用了第二代野战医疗方舱。

相隔5年的两次救灾中,军民救灾单位大量采用了无人机。此次特战队携带无人机后仍可乘坐直升机,可见这种无人机具有小型化的特点。2008年的报道中,常见的是需要很大空间、甚至需要轨道滑行的无人机。

新星的实际检验

作为主要通讯手段,部队主要依靠卫星电话和北斗系统通联。

2008年时,中国已发射3颗“北斗”静止轨道试验导航卫星,组成了“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其中,“北斗一号”卫星在汶川地震后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2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具备亚太地区区域服务能力,预计2020年左右建成由20余颗卫星、地面段和各类用户终端构成的、覆盖全球的大型航天系统。

除了北斗系统这类通讯导航卫星,还有“实践九号A星”、“资源三号”、“资源一号02C星”、“环境一号A/B”星等5颗卫星现已调整轨道,专门为救灾提供支持。

其中,“资源”系列卫星是主要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管理的民用高分辨立体测绘卫星,“环境”系列卫星是主要由中科院负责处理数据的专门用于环境和灾害监测的对地观测系统。它们都参与了2008年的抗震救灾。

与那时相比,最引人关注的是“实践九号A星”。“实践九号”的A/B两星在2012年10月发射,被称为中国民用新技术试验卫星系列的首发星。

目前外界还在猜测它所搭载的对地观测系统以及“新技术”。根据2012年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议信息,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分辨率CCD遥感相机”项目荣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官方报道说,它在关键数据上有40%至70%的大幅提升。

除了美、俄外,大多数国家的对地观测卫星都承担军民两用职能。芦山抗震救灾也许也是军地研究机构对“实践九号”卫星系统进行检验的一次机会。

在装备了诸多先进设备的同时,仍然有传统的通讯方式。有报道说,重灾区有部队用一个军官两名战士组成通信小组,向外传递消息。

陆军航空兵的转变

在汶川地震最初24小时,暴雨是军队未能及时抵达汶川等地的主要阻碍之一。因此,很难把此次救灾中陆军航空兵、空军的表现与上次直接对比。

可资观察的一个焦点是,军队媒体多次报道,此次参与救援的是第13集团军陆航旅。而上一次是成都战区陆航团。

作为解放军陆军最年轻的兵种,陆军航空兵组建不到30年。到新世纪,每个战区都拥有一个陆航团,它们有的归战区直属,有的编入集团军管理。

在兰州战区、南京战区、广州战区等的相关报道中,都出现了陆航旅。据央视报道,由团升旅,这些部队拥有的直升机数量都得以翻番。

与特战队一样,陆军航空兵被认为是现代战争的代表力量。自海湾战争以来,美军在历次局部战争中都以其为支柱。

从电视和图片报道看,芦山地震救灾中,陆航部队仍主要使用“米171”型直升机,以及在中国服役已经超过20年的“黑鹰”直升机。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自美国引进“黑鹰”,并在90年代从俄罗斯引进“米17”系列直升机。

2008年本刊记者乘坐陆航部队参与救灾的“米171”时注意到,这种机型并没有装备夜视以及先进雷达设备,不具备“盲飞”功能。

时任总参陆航部部长马湘生少将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也表示,由于主要依靠飞行员目视飞行,四川高山、多雾的地理环境给他们带来极大挑战。

目前还没有报道显示,这些运输型的直升机是否改装了夜视及成像雷达等先进装备。但之前有报道说,成都军区陆航部队的武装“米171”飞行员拥有夜视头盔。

另一方面,虽然直升机数量增加,但还没有出现更大型的直升机。

汶川地震救灾中,为了处理堰塞湖,需要调运推土机等大型设备。当时全国只有一架“米26”重型直升机,最后又向俄罗斯租用了一架“米26”。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后来说:“一个高原直升飞机、一个‘米26’,这两件事很刺痛我的心。”

尽管尚未出现国产重型直升机,近两年解放军曝光了“武直10”等多款武装直升机。在此之前,解放军的直升机主要执行运输等后勤保障任务。由此有评论认为,陆航部队正实现由后勤任务向战斗任务的转变。

神秘侦察机

目前,对于此次抗震救灾中军队专业救援力量及其装备情况,尚无详细描述。

汶川地震中,时任武警交通部队指挥部副主任陈振有少将曾向本刊记者谈到,当部队抵达映秀后,因为没有破拆设备,难以从废墟中救人,“开始还能听到呼救声,慢慢就没了”。

黄建发总结说,顶撑、破拆类装备在救援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多层框架结构废墟的救援中,手工力量根本无法企及,大型工程吊装、推铲和凿破设备也难以安全有效使用。而小型顶撑、破拆类装备对救援成果的技术贡献率最高。

同时,虽然各类专业救援队都会携带生命搜索定位设备,但汶川地震时多使用消防系统的装备,抗干扰能力有限。

军队媒体曾报道说,到2010年底,全军已构建了8类5万人的国家级应急专业力量,各军区组建了9类4.5万人的省级应急专业力量。

这些专业力量的装备状况如何,惹人关注。

据军方媒体报道,4月20日上午10点多,空军从北京派出一架侦察机赴灾区上空拍照侦察。中午,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它拍摄的图像。

这架未披露具体型号的侦察机引起关注:成都战区应该拥有强大的空军力量,为何还要从千里之外的北京派出飞机?

专家据此分析,解放军可能已经拥有新型侦察机,乃至战略侦察机。后者是为了战略决策而搜集情报的专用飞机,高速、高空、高航程,被认为“不可被击落”。典型的代表是美军的“U2”、“黑鸟”以及“曙光女神”。

在和平年代,每一次非战争军事行动,都成为外界对军力状况的重要观察窗口。芦山地震抗震救灾,也会使5年来的军队建设成效接受检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11-23 23:04 , Processed in 0.038182 second(s), 10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