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岳东晓 -- 珍珠湾全球网 ... http://ydx.zzwave.com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岳东晓 -- 珍珠湾全球网

日志

柴静正确陈述了中科院论文的结论

热度 4已有 17056 次阅读2015-3-14 08:07 |个人分类:科普|系统分类:雾霾之争| 方舟子, 论文

方舟子质疑柴静捏造数据的事情,经过这几天的讨论,初步结论已经可以做了。那就是柴静正确陈述了论文的结论,而方舟子完全没有能理解该论文。

柴静在视频中说道:【当pm2.5值升高的时候,人群的死亡率是随之上升的。】(12分34秒)。其依据是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2013年的一篇论文:《Time-series analysis of mortality effects from airborne particulate matter size fractions in Beijing》的图6。

正如我在《详解方舟子没看懂的雾霾曲线》中指出的,这张图显示的是【PM2.5 值每增加10,死亡率增加的百分比】。因此,只要这张图的数据大于零,那么死亡率就是随PM2.5值上升而上升。这张图显示,PM2.5值每增加10,心血管病死亡率平均将上升1.3%,呼吸系统病死亡率将增加0.6%。因此,柴静说当pm2.5值升高的时候,人群的死亡率是随之上升的】完全符合论文的数据与结论。

方舟子由于未能正确理解这张图,以为图中显示的是死亡率。方舟子说 【pm2.5值最高的是2006年,之后由于要开北京奥运会进行治理,北京pm2.5值其实是逐年下降的。柴静的图却显示那几年北京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逐年上升,岂不成了随着pm2.5下降,人群的死亡率是随之上升的?】

至于方舟子就柴静视频中显示的最上面一条曲线的问题提出的捏造指控,有几点可以确定:

1)柴静图中最上面的数据四个数据点是来自原论文计算出的增长率系数,而不是捏造;

2)柴静与原论文的区别在于,原论文使用三次曲线进行吻合,而柴静使用二次曲线;但无论根据原论文曲线,还是柴静的曲线,结论都是:PM2.5增加则死亡率增加;

3)方舟子对柴静作假的推理是基于他对曲线的错误理解,把曲线当成了死亡率,而不是死亡率的增加比例,基于这一错误理解,
方舟子误以为2008年死亡率下降,而他以为柴静试图在掩盖2008年死亡率的下降。实际上,2008年的死亡率是上升的。目前我们没有证据显示柴静与方舟子对该曲线有着同样的错误理解。完全可能出现方舟子文傻不如的情况。也就是柴静理解了原论文的精神,而方舟子没有理解。我们目前阅读到的柴静所说的“当PM2.5 值升高,死亡率升高”的说法完全符合原论文的数据显示的结果。说柴静试图作假缺乏证据。

4)从方舟子 12号对我的回应看,他当时仍然没有理解图中的数据是何含义。我对他的驳斥参见科学网博文。


说明: 我之前都不知道柴静是谁,柴静的视频我只看了前两分钟,上面柴静说的话及其视频截图来自方舟子的文章


 cj.png
原来的曲线如下。

0.png


路过
2

鸡蛋
2

鲜花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刚表态过的朋友 (4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7 个评论)

回复 中西部人 2015-3-14 21:39
“结论都是:PM2.5增加则死亡率增加” 这个不是流行病学下结论的办法。需要排除的因素太多了。只有把假象正性结论排除后才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而且这个实验要进行5年到10年。
回复 岳东晓 2015-3-15 01:39
中西部人: “结论都是:PM2.5增加则死亡率增加” 这个不是流行病学下结论的办法。需要排除的因素太多了。只有把假象正性结论排除后才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而且这个实验要进 ...
这里讲的仅仅是,柴静是否正确陈述那篇论文的结论,而方舟子是否完全没看懂论文。

至于中科院那篇论文的结论是否可靠,那是另外一回事。

明白这个差别吧?
回复 岳东晓 2015-3-16 03:59
岳东晓 2015-3-15 14:11


我最初说柴静的红色曲线的根据是:(1)曲线的形状像二次;(2)如果是三次,则能够完全fit四个点。

至于后来进行了补充是看到柴静视频上实际上列出了这条曲线的系数,其实是一条三次曲线,但三次项系数很小。柴静的视频还给出了 R^2 值。这个的R^2值明显小。有兴趣的也许可以在这个问题上进行动机判断。

但是正如我指出的,这条曲线的修改根本不影响结论。
回复 岳东晓 2015-3-16 03:59
岳东晓 2015-3-15 13:53
各位的求真精神值得钦佩。我来说明几点:

(0) 整个讨论是一个探索真相的过程,大家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可能是变化的;在真相面前,单纯固守之前的观点是不行的 。

(1) 原图6的文字说明漏掉了几个关键字(ASSOCIATED WITH 10 ug/m^3 INCREASE),这使我及其他最初没有读到论文的读者无法完全理解这幅图本来的含义,我的理解是死亡率的(滚动)递增百分比。实际上它是PM2.5值每增加10,相应的死亡率递增百分比。

(2)方舟子看了论文,他的理解是那是死亡率的曲线。即使原图6说明漏掉几个字,这一理解也明显错误。这一点,我以及很多人都指出来了。现在有人根据方舟子最初说的“三种疾病的死亡率的变化”替方舟子弥补,按这种新解释”死亡率的变化”是因变量。但从上下文看,方舟子的理解是“死亡率”是因变量,曲线是描述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方舟子认为柴静把死亡率由起伏改成了逐年上升,进行了篡改。非常显然,方舟子把曲线值理解成为死亡率。(方舟子:【这张图表示的是2005到2009年这5年北京pm2.5浓度、非事故总死亡率、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的情况。最上面的那条曲线是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的情况:在论文原图,最高的是2007年,2008年有所下降,2009年又升上了。但是在柴静的图中,这条曲线却变成了平滑上升,也就是说,这五年北京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是逐年上升的。这显然与事实不符,是对原图的篡改。】)因此,试图掩盖方舟子的错误的新解释无效。

(3)在阅读论文之后,我对论文进行了详细解释,去掉很多细节,只讲PM的影响。特别是那张曲线中的四个点到底是怎么来的,论文似乎没有讲,我进行了确定,它们实际上是模型中的系数在不同年份的值。我的解读参见: http://www.zhenzhubay.com/home.php?mod=space&uid=2&do=blog&id=28585

有了这个理解之后,我们就应该明白,图6中上面黑柱完全是附带信息,可以去掉而不影响结论。

(4)根据对论文的正确解读,这张图显示的是【PM2.5 值每增加10,死亡率增加的百分比】。因此,只要这张图的数据大于零,那么死亡率就是随PM2.5值上升而上升。这张图显示,PM2.5值每增加10,心血管病死亡率平均将上升1.3%,呼吸系统病死亡率将增加0.6%。因此,柴静说【当pm2.5值升高的时候,人群的死亡率是随之上升的】完全符合论文的数据与结论。
回复 CKCK 2015-3-17 21:33
岳东晓: 岳东晓 2015-3-15 13:53
各位的求真精神值得钦佩。我来说明几点:

(0) 整个讨论是一个探索真相的过程,大家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可能是变化的;在真相面前,单纯固 ...
哪有什么新解释,既然纵坐标是死亡率的增加,那这曲线当然可以描述死亡率的变化啊,所谓错误全是你的主观推断,你抛出的那些公式在我看来还没有方老师一句流行病学概念可靠
回复 岳东晓 2015-3-17 23:43
CKCK: 哪有什么新解释,既然纵坐标是死亡率的增加,那这曲线当然可以描述死亡率的变化啊,所谓错误全是你的主观推断,你抛出的那些公式在我看来还没有方老师一句流行病 ...
我在
http://zzwave.com/home.php?mod=space&uid=2&do=blog&id=28585
进行了详解

能否告诉我下面是什么意思?


现在有人根据方舟子最初说的“三种疾病的死亡率的变化”替方舟子弥补,按这种新解释”死亡率的变化”是因变量。但从上下文看,方舟子的理解是“死亡率”是因变量,曲线是描述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方舟子认为柴静把死亡率由起伏改成了逐年上升,进行了篡改。非常显然,方舟子把曲线值理解成为死亡率。(方舟子:【这张图表示的是2005到2009年这5年北京pm2.5浓度、非事故总死亡率、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的情况。最上面的那条曲线是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的情况:在论文原图,最高的是2007年,2008年有所下降,2009年又升上了。但是在柴静的图中,这条曲线却变成了平滑上升,也就是说,这五年北京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是逐年上升的。这显然与事实不符,是对原图的篡改。】)因此,试图掩盖方舟子的错误的新解释无效。
回复 UPS 2015-3-18 07:12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3-29 01:27 , Processed in 0.023995 second(s), 9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