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里“识”是心的一种功能。表现为存贮、执取和了别等作用。唯识是佛教的一大宗派,有六经十一论。
六经:《解深密经》、《华严经》、《楞伽经》、《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未传译)、《阿毗达磨经》(未传译)、《厚严经》(未传译)。
十一论:《瑜伽师地论》、《辩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摄大乘论》、《阿毗达磨杂集论》、《显扬圣教论》、《十地经论》、《唯识二十论》、《观所缘缘论》、《集量论》、《分别瑜伽论》(未传译)。
首先,识是依心的功能假名安立,非实有。根据不同需要,分为有六识、七识、八识、十一识等等。这点同对大脑的区域、部位划分有些类似。小乘佛教经论只有六识,大乘经纶则六识、七识、八识、十一识不等。实际上心是一个,阐述其作用时有广略繁简差异而已。不要误会心是实有的东西,也是因依作用安立的的名言。
《成唯识论》云:谓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余六名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
识怎么生的呢? 根不坏,境界现前,能生作意正起,尔时从彼识乃得生。识生的基本条件感觉器官正常、面对境界、起心作意于所对境界。眼识要九缘生,空、明、根、境、作意、分别依、染净依、根本依,种子依。少一个则眼识不成。
一般来讲:
心的存储功能,取名阿赖耶识即第八识
心的恒审思量功能,假名末那识,第七识
心的了别功能,名之意识,第六识
心通过器官的觉受功能,安立为前五识(眼耳鼻舌身)
识生,则一切法生。无识则无法现前。诸法都是你的主观感受,无非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