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段的经文的关键字是“照见”。什么是照见,大德们有很多发挥,就不搬砖了。五蕴皆空可以参照上面的四个空义。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五蕴和空不二。参照空义四解,五蕴唯是识故空;五蕴是缘生法,无自性故空;五蕴刹那生灭,无相无住故空。
永嘉禅师说:"色外无空。故色即是空;空外无色。故空即是色"。色和空的关系如水与波。波是水相,水是波体。套用永嘉大师的话,波外无水,故波即是水;水外无波,故水即是波。还有一个常用的比喻,“以金做器,器器皆金;金器成相, 离相见金”。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接下来说,诸法空相无生灭,无染净,无增减。空相中无五蕴,无六内处,无六外处,无十八界,无十二因缘,无四圣谛。这个无的道理可以参照空义四解。反过来讲,凡夫执着有五蕴等诸法不空,一切就都有了。怎么有的呢?诸法的形相,作用让我们觉得它们实实在在的是有。饿了要吃,渴了要喝,无一不是真实的受用。在受用中,我们先有好恶取舍,然后起惑造业,成就了一切苦厄。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关键词是般若波罗蜜多( Prajna-paramita)。般若( prajña)释为智慧(the highest and purest form of wisdom)。<成唯识论>慧心所;"于所观境,简择为性,断疑为业".
波罗蜜多(Pāramitā)英译 Perfection. 汉译为到彼岸。彼岸又作何解?六祖慧能大师解释得最清楚:“焚语波罗蜜,此云到彼岸,解义离生灭,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我比较倾向般若波罗蜜是“空正见”这个解释。因为这个说法实用。打薄烦恼的抓手。
什么是空正见?正确了知什么是有,如何有的;什么是无,如何无。比如四圣谛,苦集灭道。要知道什么是苦,苦从何来(集)。如何灭苦,怎样修道(八正道)。只有把有、无搞懂弄通,才知道从那里下手修行。除非你是六组慧能大师的根基,否则空不是下手处。
我们的迷失是在诸法的受用上。我们受用境界是五尘--色声香味触。“五尘非欲,而其中有味,能起行人须欲之心,故言五欲常能牵人,入诸魔境故也”。这段文字清楚的说明了五尘的味、患。只有知其味,晓其患,才能远离它们。
《杂阿含》四十二经,有七处善三观的详细说明。“色(五蕴)集灭道味患离。”三观是蕴、处、界。
就凡夫而言,知道什么是空有,也仅仅是记问之学,增加点知识罢了。没有一点用处。只有把它印在脑子里,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和愚公移山,精卫填海一样,勇猛精进,用生命经验去体悟,逐步改变自己的习气,涅槃才会水到渠成。
《心经》的要点是诸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无所有故,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毕竟空故,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不可得故,菩提萨埵。核心是般若波罗蜜,整个佛法的核心也就是这个。无论那宗那派都是以般若波罗蜜入诸法实相。
戒定慧;无分别智、根本智、后得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等等。名言有多种,无非是般若波罗蜜的异名而已。
Powered by Discuz! X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