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注册 登录
珍珠湾全球网 返回首页

Chico的个人空间 http://zhenzhucity.com/?4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心一境性

已有 857 次阅读2024-8-12 08:33 |个人分类:佛教文章|系统分类:个人日记

 谓数数随念,同分所缘,流注无罪,适悦相应,令心相续:名三摩地,亦名为善心一境性。

  何等名为数数随念?

  这个「数数随念」这句话是什麽意思呢?下面的解释当然是很圆满,现在我想简单的解释。假设你是修定,你选择好了这个所缘境,你心安住在所缘境上要「数数随念」,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重覆的忆念这个所缘境,一次又一次的忆念这个所缘境,这叫做「数数随念」。这样子做有什麽好处呢?就是妄想不容易进来,就是它来了你很快会发觉,就把它驱逐出去了。「数数随念」,随顺。这个随有一个不弃捨的意思,你一直的要念这个所缘境,忆念这个所缘境。一直的忆念所缘境,你的心就不会散乱,就不会跑到别的地方去了。

  这个初开始静坐的人,因为腿疼,腿疼所以不容易惛沉;那麽它的问题就是散乱,跑到别地方去打别的妄想。但是你若数数随念,就没有这个问题,等到这个腿子痛这个问题解决了以后,就容易惛沉。因为腿子不痛所以容易惛沉,所以你若数数忆念,也会感觉到,立刻会发觉有惛沉,发觉惛沉这件事,惛沉有轻重的不同。昨天曾经说过:你们提出这个问题曾经说过了,你减少饮食,当然也不会太少也不行;你若减少饮食,这惛沉决定会减少,就是睡眠都减少,你夜间睡觉是应该要睡觉的都会减少。静坐时候它这个惛沉也不会很重,轻微的还可能有;但是你若是数数随念的时候,你会发觉这件事。发觉这件事的时候,因为惛沉是轻微的也很容易把它排出去,不是难;若是你的惛沉重,不容易排除!你没有力量排除它,惛沉来了就像睡觉一样了,完全没有办法排除出去,就是你想:唉呀!我现在是惛沉了,立刻又睡着了,你没有办法!

  现在这裡面说「数数随念」,就表示惛沉不重,这个散乱也不会重,所以很容易会得三摩地,这个「数数随念」是这样意思。这是「徵」。「何等名为数数随念?」这是问。第二科「解释」。

  申二、释

  谓于正法听闻受持,从师获得教诫教授增上力故,令其定地诸相现前。缘此为境,流注无罪适悦相应,所有正念随转安住。

  「谓于正法听闻受持,从师获得教诫教授增上力故,令其定地诸相现前」,就是说这个修行人于「正法听闻受持」就是佛的十二分教,这总相说就是十二分教。「听闻受持」,你能够听善知识的讲解,讲解以后你能够领纳在心裡而不忘失,这叫「受持」。不能说听了这一遍,就和没听一样,那就没有「受持」了;现在是说你「受持」。

  「从师获得教诫教授」,这上面说这个利根人倒不须要有一个人来讲解这个佛法,他不是!他自己可以阅读。这个「听闻」这句话包括自己阅读,我不须要有善知识来讲解,我自己去阅读《瑜伽师地论》,我自己去阅读《大般若经》,我自己去读《大智度论》,这也是可以的。但是若是自己阅读的能力不够,那你就得要「从师获得教诫教授」,要随顺的去亲近。这个「从」这个字就是亲近,你要亲近一个善知识,从那裡「获得教诫教授」。他告诉你,他开导你,这个事情不可以作,这个事情可以作;但是善知识的「教诫教授」也一定要符合修多罗,符合佛所说的法语,佛开示这个法门也要符合,要符合佛所说的才可以。如果是这个善知识开示的不符合佛意,那还是有问题。所以我们从这地方看出来,初发心学习佛法这个事,是很难很难!初发心的人,他本身的这个择法眼不具足,谁是善知识?谁是恶知识?不知道,那就凭你的运气了!所以这个地方,所以若是能遇见佛出世的时候,真是有善根了!

  「谓于正法听闻受持,从师获得教诫教授增上力故」,你自己有能力阅读经论,这个经论你阅读了以后,他有个增上的力量。这个法,佛的法语有增上力,有强大的力量「令其定地诸相现前」,「从师获得教诫教授增上力故」,从你的老师开导你这法门的时候,他也是有个强大的力量「令其定地诸相现前」,也有这个力量。这个「定地诸相现前」,不是说你一下子就得禅定,不是这个意思。这个禅定,你修习这个法门的时候「诸相现前」,就是像前面所开导的,道前的资粮这些事情。你要把地点选择好,然后你也要安住淨戒这些事情,这都是「定地诸相」。这个「定地」,你前面方便的事情,正式开始修行的时候,当然就是要选择一个所缘境,那也是「定地诸相」,也是定地诸相之一。这个时候你这个所缘境,你自己选择好了,你结了加趺坐,所缘境选择好了,你这个忆念就安住在所缘境,这个叫做「定地诸相现前」。

  「缘此为境,流注无罪,适悦相应」,你选择好了这个所缘境,或五停心观,或者修四念住,都是要有所缘境的。你「缘此」,你这一念清淨心是能缘的,那个所缘境是你所缘的,「缘此为境,流注无罪」,这个「流注」就是相续的,像水一直的向下流,或者房子下雨了,从房簷下滴这个水滴,一滴一滴的叫「注」。「流注」的时候「无罪适悦相应」,这下面有解释。你的正念,念这个所缘境的时候,相续清淨无染没有罪,而「适悦相应」,就是很舒服很喜悦这叫「相应」。「所有的正念,随转安住」,你那个能缘所缘境的正念,「随转」安住,随顺这个不管心也好,其他一切法也好,刹那刹那的相续下去,你安住不动,这就叫做「数数随念」。

  未二、同分所缘(分二科) 申一、徵

  云何名为同分所缘?

  谓诸定地所缘境界,非一众多种种品类。缘此为境,令心正行,说名为定:此即名为同分所缘。

  「数数忆念」这句话,它所表达的意义是偏重于你的正念这一方面说的。这个「同分所缘」,是偏重于所缘境这方面说的,这是有一点不同的。「谓诸定地所缘境界」,你修这个定也是各式各样的。你若修不淨观,我们看佛在世的有些阿罗汉,佛最初让他修不淨观,他修了不淨观,不淨观的最后就是白骨观,这样的所缘境;就像九想观,那是九个所缘境,一个一个所缘境,最后就是白骨作所缘境。这个白骨的所缘境你修成功了的时候,这个人看一切人都是白骨,自己也是白骨,看一切人也都是白骨,走在大街上所有的人都是白骨,全世界的人通通是白骨。然后佛就开示这个人修无我观,就得阿罗汉道了!所以这个是「谓诸定地所缘境界」。

  你若修不淨观,它还有很多的「非一众多,种种品类」的所缘境界。你若修无常观、修无我观,譬如观色、受、想、行、识无常、无我,修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前面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这个所缘境都是不同的。「定地所缘境界,非一」,不是单一的所缘境,是「众多,种种品类」的所缘境。「缘此为境」你以此为你的所缘境,「令心正行说名为定」使令你的心明静而住,而不惛沉、也不散乱,叫做「正行」。使令你的心「正行」,这就叫做「定」。「此即名为同分所缘」,这叫「同分所缘」。看这个《披寻记》。

  《披寻记》一○○四页:

  缘此为境,令心正行等者:谓于所知事,同分所缘一切影像,平等平等任持心故,义如决择分说(陵本六十三卷八页)。

  那一段,那裡就是说这个文。前边是辨「同分所缘」的相貌,下面解释这个名字,什麽叫做「同分所缘?」一是「问」。

  问:此所缘境是谁同分,说为同分?

  这个「同」这个字,这个此和彼是相同的,「同」字是这个意思。现在这修行人的「所缘境」,叫做「同分所缘」,它和谁相同?就是这麽意思。「此所缘境是谁」的「同分」说明为「同分」呢?这是第一个是「问」,下面第二个是「答」。

  戌二、答

  答:是所知事相似品类:故名同分。

  「是所知事」的同分,与「所知事」是相似的一类的,「品」就是「类」,「故名为同分」。譬如说是:你在这个坟墓那裡看见一个死尸,看见死尸,然后你回到你的住处,心裡面就修不淨观,你心裡面就现出这个死尸的相貌。现出这个相貌是你的所缘境,你现出来的这个死尸的相貌,和你在坟墓那裡看见的那个死尸是一回事?是两回事?所以这上面就是说,「是所知事相似品类」。这个「所知事」,就是在坟墓地裡看见那个死尸,叫做「所知事」;你内心现出来的那个死尸是那「所知事」的「相似」,彼此相似的一类。是这麽回事情!

我昨天吃了馒头,我眼睛看见这个馒头;你今天心裡面又想起来昨天吃的馒头。这个馒头和昨天那个馒头就是叫做「同分所缘」。你的眼耳鼻舌身,这个前五识所看见的境界叫「所知事」;你第六识忆念前五识所见的境界那就是「同分所缘」,就是「相似」的「品类」,「故名同分」。它们两个不是一回事,但是有关係,「故名同分」所缘。

  未三、流注适悦相应

  复由彼念,于所缘境无散乱行、无缺无间,无间殷重加行适悦相应而转:故名流注适悦相应。

  这是解释第三句「流注适悦相应」。「复由彼念」,这位修行人他在静坐的时候,由于他从经论上,从学习佛法得到的正念,佛法裡面、经论裡面告诉你这是正念,你依据经论这样学习,你心裡面就出现一个正念。「由彼念于所缘境无散乱行」,你这个正念观这个「所缘境」的时候不散乱,没有其他的杂乱的妄想来干扰你,你心裡面一直是正念,念所缘境、不散乱。这个「行」,就是你的心「无散乱」的心行。「无缺无间」,这个也不「缺」也不「间」。这个「缺」就是缺少,前一刹那你无散乱心,后一刹那就散乱了,你这「无散乱行」有所缺少了。

  譬如说我昨天修行,我今天就放假了,那麽今天你的功课就缺少了。「无间」,「间」是閒杂,其他的杂乱妄想跑来了,就使令你这个无散乱的境界变成散乱了,这叫「间杂」。这个「无缺」,是在时间上说的,在时间上你没有缺少,一直是无散乱转。这个「间」,就是你打了妄想,这妄想进来了,就把你这个清淨无散乱破坏了,变成散乱了,就是「间杂」。其实这「无缺」和「无间」,其实是一回事。约时间来说是「缺」;约事实来说就是,由外面边的杂乱妄想来干扰你,叫做「间杂」。

  「无间殷重加行」,你能够用功修行,一直的保持无散乱转,就「无间」。「殷重加行」,这个「殷重」就是你这个正念有力量,正念有力量这个杂乱妄想不能干扰你,你这样子用功修行叫做「加行」。「适悦相应而转」,你这样用功修行的时候感觉到喜悦,心情很快乐,这个生理上也感觉到舒服;心理上也感觉到喜悦。有这样的事情,与你的内心相应。「而转」,就是相续的这样子下去,「故名流注适悦相应」。这句话这麽讲。看这个《披寻记》。

  《披寻记》一○○四页:

  于所缘境无散乱行等者:此即九种心住中专注一趣应知。由无色等十相令心散乱,说名无散乱行。

  「于所缘境无散乱行等者:此即九种心注中专注一趣」,「九心住」裡面有一个住,叫做「专注一趣」。这裡面说是流注适悦相应,就是那个「专注一趣」的境界「应知」。「由无色等十相令心散乱,说名无散乱行」,这个「色等十相」,色声香味触,还有贪瞋痴再加个男女,一共是十个行相。你心裡面在修止观的时候,没有这十种相来干扰你,叫「名无散乱」转,就是「无散乱行」。这是把这「流注适悦相应」这一句解释完了。

  未四、无罪适悦相应

  又由彼念,于所缘境无有染污、极安稳住,熟道适悦相应而转:故名无罪适悦相应。

  这个「流注适悦相应」、「无罪适悦相应」,这分成两句。前面只是一句「流注无罪,适悦相应,令心相续:名三摩地」,这一句分成两句。「流注适悦相应」这一句解释完了,现在第四句「无罪适悦相应」。

  「又由彼念,于所缘境无有染污」,你的正念在所缘境上,一直的没有染污。你若是这个时候,忽然间有贪心出现了,有瞋心出现了,有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乡里寻思、不死寻思,有这些妄想进来了,就是染污了。你正念失掉了,你的心理染污了。现在这修行人哪,正念有力量「于所缘境无有染污」,没有这些染污,你「极安稳住」,非常的安稳,很自在的住。「熟道适悦」,这个心裡面非常的熟练,而不是特别生疏,不是那样,就是很自在的。「适悦相应」,很喜悦生理上也有适悦的感觉,就是前五识,而第六意识也有喜悦相应而转,「故名无罪适悦相应」。所以这「适悦相应」,有两种不同。看这个《披寻记》。

  《披寻记》一○○四页:

  于所缘境无有染污等者,此即九种心住中等持应知。由无种种欲恚害等诸恶寻思,贪欲盖等诸随烦恼令心扰动,名无染污。由无加行无功用任运转道,说名极安隐住熟道而转。

  「于所缘境无有染污等者,此即九种心住中等持应知」,就是「九种心住」最后一个住叫「等持」。「由无种种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等「诸恶寻思」,这些有过失的寻思,没有这个寻思。「贪欲盖等诸随烦恼」贪欲盖、瞋恚盖、惛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这些都是「随烦恼」。这个「随烦恼令心扰动」这个「随」字,我们的心常有烦恼随逐它,心就为烦恼所污染了,那麽叫做「随烦恼」。这样子所有的烦恼都叫做「随烦恼」。这是一个解释。

  第二个解释,有根本的烦恼,就是贪、瞋、痴是根本的烦恼。其它的忿、恨、恼、覆、诳、谄、骄这些是「随烦恼」。就是遇见不同的境界也还是贪、瞋、痴,但是有不同的相貌,有轻重的不同,那就叫做「随烦恼」。「名无染污」。

  「由无加行无功用任运转道,说名极安隐住熟道而转」,这个「无加行无功用」,到了这个程度的时候,你内心的止观是「任运转」,这个时候叫做「极安隐住熟道而转」是这样的意思。后面还有解释,这下面是第四科「结」。

  午四、结

  是故说言数数随念、同分所缘、流注无罪、适悦相应、令心相续:名三摩地;亦名为善心一境性。

  「是故说言数数随念、同分所缘、流注无罪、适悦相应、令心相续:名三摩地」,这样说呢,那浅一点说就是九心住,九心住最后一个住就是等持。等持,就是「三摩地」了。「亦名为善心一境性」,这是佛教徒有出离的愿,他要这样修行这个三摩地就是「善心一境性」;如果没有出离的愿,像外道所修行的他们也能够得到这样的境界,那就不是善了。

妙境长老<瑜伽师地论卷30>


路过

鸡蛋

鲜花

支持

雷人

难过

搞笑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用户注册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10-4 22:16 , Processed in 0.024862 second(s), 8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