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红灯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龙应台:《红灯记》在台北
热度 8 宜修 2015-12-22 12:01
龙应台:《红灯记》在台北
《红灯记》 在台北 龙应台 原汁原味的样板戏      去瞧瞧《红灯记》里的共产党如何比钢铁还要硬!   几经波折,不具国共斗争意识形态的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终于跨越台海 ,在国父纪念馆舞台点燃红灯。这出称为“样板中的样板”的现代京剧,有让台湾戏迷仔细体会样板神髓的机会。   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来台演出过程,不但通关审议一波三折,连剧本到底要不要稍作更改,也是考虑再三。中国京剧院原来已决定更改剧中出现“中国共产党”的文字,当演员们都已经练好了新台词时,院长吴江,又在演出前一天表示,基于多数台湾剧场界人士的建议,还是决定一字不改,原汁原味地呈现样板戏《红灯记》的精髓。   在这样的报道后面隐藏着什么样的现实?   台湾的政治愈来愈开放,但是开放到连宣传共产党“伟大”的革命样板戏都进来了,还真是令人惊诧。这是两岸关系史上一个不得了的里程碑,不能不去亲看一眼。   看戏之前,刚好遇见最高教育主管曾志朗。所有大陆团体来台演出,都得经过教育部长的批准。曾志朗听说我当晚要去看《红灯记》,很高兴地说:“好看啊。不过他们对台湾不太了解,为了‘体贴’我们,把台词都改了,‘共产党’改成‘革命党’三个字,说是不要‘刺激’我们;我就批示,根本不需要,共产党就共产党嘛。什么时代了。”   当天晚上,我邀了三个80岁的长辈一起去看戏:在大陆当过国民党宪兵连长的父亲;浙江淳安县绸缎庄出身的母亲;还有方伯伯,他在17岁那年跟着蒋介石从奉化溪口走出来,千山万水相随,做了一辈子“老总统”的贴身侍卫。   国父纪念馆有3000个座位,不是特别有号召力的表演,一般不敢订这个场地,因为不容易坐满。去之前,我还想,是不是经纪人不懂台湾政治现状?那是“去中国化”在台湾的政治角力中甚嚣尘上的时候。身为台北市文化决策者的我,如果致词时引用了司马迁或韩非子,会被批为“统派”,意思是对台湾“不忠诚”。为国学大师钱穆和林语堂修葺故居时,我被怒骂质问:“钱林两人都是中国人,不是台湾人,不可以用台湾人的钱去修中国人的房子!”在这样的气氛里,来这样一出样板戏,会有几个人来看?   红色的地毯,被水晶灯照亮了。人们纷纷入场。时间一到,所有的门被关上。我回头看,3000个位子,全部坐满,一个空位都没有。这是首演。   灯暗下,革命样板戏《红灯记》在台北正式演出。   没有手机响,也没人交头接耳。台北人很文明、很安静地看京剧演员如何在钢琴的伴奏下旋身甩袖,如何用眼睛的黑白分明表现英雄气概和儿女情长,如何用唱腔歌颂共产党的伟大和个人的牺牲。   我偷偷用眼角看身边三个老人家,觉得很奇怪:父亲特别入戏,悲惨时老泪纵横,不断用手帕擦眼角;日本坏蛋鸠山被袭时,他忘情地拍手欢呼。方伯伯一脸凝重,神情黯然。母亲,不鼓掌,不喝彩,环抱双手在胸前,从头到尾一言不发。   演出结束,掌声响起,很长的掌声,很温暖,很礼貌,然后人群安静地纷纷散去。我们坐在第一排,看着人群从面前流过,七嘴八舌地评戏。一个头特别大的老人家大声说,“告诉你,李登辉就是鸠山!”旁边的人哄然大笑。大头老人家看起来如此面熟,有人在一旁耳语:“他就是专门演毛泽东的名演员。”我赶快看他,果然长得像毛主席!一群年轻人走过,谈论着“舞美设计”和“京剧动作”如何如何,就像看完法国的《茶花女》或是英国的《李尔王》一样。   父亲好像得到了戏剧的升华,很高兴地说:“日本鬼子太坏了!这个戏演得好!”日本才是敌人,这戏里的英雄好汉是共产党,他浑然不觉得有任何不妥。   方伯伯看起来心事重重,在我坚持之下,才慢慢地说:“前尘往事,尽涌心头啊……1975年,老总统遗体的瞻仰仪式就在这个大厅举行的,26年来,我第一次再踏进这个大厅,却是看这《红灯记》……”。
个人分类: 见证历史|6607 次阅读|18 个评论
分享 文革年代(1966-1976)的部分国产电影目录
热度 1 稻草 2014-12-10 18:35
文革年代(1966-1976)的国产电影目录 (1)《艳阳天》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68 (2)《节振国》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65 (3)《年青的一代》 大陆 1965 (4)《红灯记》(京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0 (5)《智取威虎山》(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0 (6)《红色娘子军》(舞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1 (7)《沙家浜》(京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1 (8)《白毛女》舞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2 (9)《海港》(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2 (10)《龙江颂》(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2 (11)《奇袭白虎团》(京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2 (12)《海港》(京剧,重拍)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3 (13)《青松岭》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3 (14)《战洪图》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3 (15)《半篮花生》(越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4 (16)《创业》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4 (17)《杜鹃山》(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4 (18)《渡江侦察记》(重拍)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4 (19)《钢铁巨人》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4 (20)《火红的年代》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4 (21)《金光大道-下集》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4 (22)《南征北战》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4 (23)《南征北战》(重拍)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4 (24)《平原游击队》(重拍)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4 (25)《平原作战》(京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4 (26)《沙家浜》(粤剧) 珠江电影制片厂 1974 (27)《闪闪的红星》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4 (28)《送货路上》(湖南花鼓戏)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4 (29)《无影灯下颂银针》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4 (30)《向阳院的故事》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4 (31)《一副保险带》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4 (32)《园丁之歌》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1974 (33)《侦察兵》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4 (34)《阿勇》 西安电影制片厂 1975 (35)《碧海红波》 西安电影制片厂 1975 (36)《草原儿女》(舞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 (37)《长城新曲》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5 (38)《车轮滚滚》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5 (39)《春苗》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 (40)《第二个春天》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 (41)《渡口》(河北梆子)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 (42)《沸腾的群山》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 (43)《烽火少年》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 (44)《海霞》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 (45)《红灯记》(维吾尔语歌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5 (46)《红雨》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 (47)《黄河少年》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5 (48)《激战无名川》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5 (49)《拣煤渣》(淮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 (50)《金光大道-上集》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5 (51)《决裂》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 (52)《雷雨之前》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5 (53)《难忘的战斗》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 (54)《人老心红》(淮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 (55)《沙漠的春天》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5 (56)《小将》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 (57)《小螺号》 珠江电影制片厂 1975 (58)《沂蒙颂》(舞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5 (59)《战船台》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 (60)《阿夏河的秘密》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61)《长空雄鹰》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62)《春潮急》 峨嵋电影制片厂 1976 (63)《反击》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 (64)《枫树湾》 珠江电影制片厂 1976 (65)《海上明珠》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 (66)《欢腾的小凉河》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 (67)《寄托》 峨嵋电影制片厂 1976 (68)《江水滔滔》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 (69)《金光大道-中集》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70)《金锁》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 (71)《开山的人》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72)《连心坝》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 (73)《芒果之歌》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74)《南海长城》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6 (75)《南海风云》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6 (76)《南疆春早》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 (77)《牛角石》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 (78)《青春似火》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 (79)《山村新人》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80)《山花》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 (81)《山里红梅》 珠海电影制片厂 1976 (82)《锁龙湖-上集》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83)《新风歌》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 (84)《雁鸣湖畔》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85)《征途》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 (86)《主课》 广西电影制片厂 1976
个人分类: 时事转帖|4527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枣儿的回忆
热度 7 晓亮 2012-10-15 22:20
看到一位网友说酸枣面,而且图文并茂,使人想起许多有关枣的话题,首先是红灯记里面的接头暗号--枣木梳子。枣树浑身是宝,正宗北京烤鸭就是用枣木烤出来的,枣木的坚硬,好像可以和南方红木有得一比。在塑料出来之前,好像那时候的枣木梳子很多。李玉和最后木有要枣木的,改成桃木的了。记得那时候北京四合院家家都有一颗枣树,每当枣树果实累累,我们这群小屁孩就上房了。北京平房房顶比较平坦,我们从这个房顶拐到另外一个房顶,左拐右转就到了那些枣树枝杈茂密的房顶。开始时,我们只是摘几个就逃,后来干脆来一个满载而归。踩坏了多少瓦,扭伤了几次脚脖子也记不清了。 如今酸枣面在国内已经家喻户晓了,在南方城市可以看到罐装酸枣面饮料。文化大革命以前,北京食品商店经常可以看到一种进口的枣儿----伊拉克枣儿。为此,还引发了一场流行性肝炎。 结果,伊拉克枣儿成了这次流行肝炎的罪魁祸首。    记得小时候住在西直门内大街,大院对面是一家小人书店。每逢新的连环画一到,店里就被爱书的人挤得水泄不通,店主把连环画书的表面剪下,贴在门口作为广告,然后在剪下的书上包一张 棕色的牛皮纸,写上番号,便于出租和借阅,出租一星期五分钱,当天借阅二分钱。    那时很多连环画,让人目不暇接。比如《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其实当时小人书的题材还是相当丰富的,有四大名著,古代历史故事如《西厢记》,《春草闯堂》,在那个书籍相对贫乏的 年代,小人书连环画给了我们很多的乐趣。 那时候经常去新街口,再远一点儿就是西单王府井。原先我住新外大街的小西天,后来搬到西内大街,去年还专门回去看了看。西内大街的相马胡同,草场胡同的名字都还在,但是面目已经似是而 非,官园以及西直门城楼则已是面目全非了。   第一次看到酸枣,还是去北京郊外,漫山遍野都是这种矮矮的酸枣棵子,酸枣圆圆的不像那种长圆两头尖的大枣,因为酸枣是野外自然的植物,树上有刺,它会自卫。 北京点心,只要是带馅儿的许多都是用枣泥儿做的心。点心点心,就是用枣儿点心。点心馅也有用别的,比如说豆馅,那就比较便宜了。枣泥儿是北京特产,和酸枣面一样,其他地方还真没有! 其他地方都是学老北京的手艺,虽然手艺可以流传四方,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枣泥儿原料还是北京地区的。其实,有名的大枣产地是山东。但是,人们还是习惯性的把酸枣面和枣泥作为北京特产。 枣树拿到日本来,结的果子肯定就成了歪瓜劣枣。 酸枣面和枣泥都是正儿八经的好东西,可是估计我们老百姓没有吃到过。这东西如果是统购统销,肯定里面掺有大量虫屎八虳。记得曾经用酸枣面冲水喝,杯子底下总会沉淀一层沙子。收集酸枣面材料很难,那些长刺的酸枣树会顽强抵抗。等那些酸枣干枯掉在地上,人们只能拿着扫把从地上一点点扫成一堆,连土带虫子屎一起加工。以前的慈禧太后老太爷,她们另当别论。
65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八一比武,忆往昔
热度 11 晓亮 2012-8-5 22:17
记得红灯记里老鸠山对李玉和说了一句曹操的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时隔30年,如今许多人想加入日本国籍,昨天还是张三李四,今天就是山本田中了,但没有人愿意起名鸠山。鸠山原日本总理访问中国,第一件事就是希望中国人民不要把他当成红灯记里的那个老鸠山。可见国内抗日教育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 父辈们在经过了几十年的浴血奋斗,终于冲出了那个 “ 黒暗 ” 之后,对于自己创立的 “ 新社会 ” 的珍惜、热爱和满足。以及他们对领袖、对国家那种发自内心的感恩戴徳、无限敬仰与信頼之情。同时,更加理解:他们是真的不想、也不敢、让自己包括自己的后辈们 “ 忘记过去 ” 的良苦用心。   久而久之,脑子里必然地逐渐形成了一种 “ 只有社会主义好 ” 的思想方法;一种惯于用过去、历史、来衡量比较、说明现在的思维方式。以至于在对后辈们的说教之中,经常会冠以: “ 我们当年如何如何 ……” 。虽无旧社会受剥削压迫之苦可言,却大有 “ 文革 ” 、 “ 下乡 ” 之感概可说。但得到的回报,却常々是被 “ 二代 ” 们 “ 嗤之以鼻 ” 。决没有当初我们接受教育时那种言听计从,以为真理的虔诚。毎毎至此,倍感伤心!大有 “ 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 之感。   带着这么一付顽固的大脑,命运之神突然把我抛向了 “ 兩种社会、兩重天地 ” 的日本。让我从社会主义社会,一下子 “ 倒退 ” 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正好去弥补了在中国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社会的那段 “ 空白 ” 。 其实,中国的工会运动以及现在的政治党派许多都是从日本学来的,不仅仅是政治理念,甚至各种各样的汉语名词都是照搬日语。   到日本后,为了能够生存而 “ 四处奔波 ” 之中,我忽然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了。 以前一向可以当做 “ 资本 ” 的资历和荣誉,在这里只是什么都不当的回忆。原来为之奋斗的 “ 理想、主义 ” 更是无从谈起。在这里,不能再指望什么 “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绝对別想 “ 大锅饭 ” 的那种 “ 平均主义 ” 。没有人认同你的 “ 工资级別 ” 、更没有可让你养尊处优、占尽便宜的 “ 福利待遇 ” 。   又是愰然间,我仿彿觉得又一次 “ 赤条条 ” 地被重新降临到人世,原来,永远都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有一个大脑和兩手空拳。   不能再去考虑什么身分地位、更没有心思去琢磨保持什么荣誉。此时的大脑里,只剩下了人的本能之中、求生、求存的意识,在冥冥之中,支撑着我的意志,命令着我:赶紧迈动双腿,赶紧找到工作。 日本人的钱可不是那么好掙的;这里的八小时,那可是实打实、硬踫硬的八小时。虽然还没有像卓別林所演的那样把人変成了机器,但,绝对没有咱社会主义的那;一杯茶、一根烟、一张报纸就能混半天儿的清闲。 不管多睏、多乏、也得掙扎着背单词、记会话。毎天中,不管多苦、多累、也要支撑着把该做的工作全部做完。    这一切,可不是 “ 思想教育结的硕果 ” 、更不是什么 “ 学习模范争做标兵 ” ,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 “ 本能 ” ,是人类那个最原始的、要活、要生存的 “ 本能 ” !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是在这 “ 苦掙苦熬 ” 当中,虽然从没接受过一次 “ 思想教育 ” ,也从没有被什么上级 “ 苦口婆心地促膝谈心 ” ,但却慢慢地,逐渐懂得了,过去那谈 “ 资 ” 色変的 “ 资本主义 ” 的真实含义。生活的轨道,也在不知不觉中被纳入到了法律、道徳、税金、保险 …… 之中。   几年之中,冷眼观看 “ 资本主义 ” 的日本。虽然是,看尽了大臣、首相、你方演罢我登场的走马換将。也饱尝了日元、美金、你坚我软、你退我强的世态炎凉。但从中得到的最大収获,却是在不断的 “ 对比 ” 之中,悟解出了许多许多的 “ 学问 ” ;   历史的长河中,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相互拼搏了百余年,资本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也对歭了几十年。他们都有自己的 “ 伟大领袖和导师 ” ,也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政治纲领。都说是 “ 为了推动历史的前进 ” 。你打过来、我打过去、却也都是 “ 为了造福民众 ” 。那么, “ 矛盾 ” 究竟在哪里呢!?社会主义使人民 “ 舒舒服服地过穷日子 ” 。资本主义让人民 “ 辛辛苦苦地过富生活 ” 。哪一个算正确呢!?会不会还应该另外有一种更好的 “ 社会制度 ” 呢?人类最终的那个世界大同的 “ 共产主义 ” 到底会由哪种社会変成呢?我这双建设过社会主义的大手,如今却在为资本主义添砖加瓦。是不是某一天要向某一方 “ 负荆 ” 呢?我不是政治家,对於这些,即没有 “ 翻云复雨 ” 的能力,更道不出其中的 “ 个中所以 ” 。   只有迈动双腿,才能真正了解了世界,才能明白 “ 坐井观天 ” 的狭隘、只有真正了解了世界,才会知道 “ 自以为是 ” 的可笑。   历史只能是历史,它只能说明过去。要想在将来看到自己 “ 辉煌 ” 的历史,就必须在 “ 今天 ” 与世界努力 “ 看齐 ” !这是一条真理。是一条己被历史验证了的真理!而那种:自以为已经拥有了悠久的历史,就可以自以为是、安于现状、却是丝毫没有一点儿道理的。就好像一个 “ 乞丐 ” ,到处吹嘘自己的上辈曾经是大富豪,又能够说明什么呢!? 当我心感身受,几经拼搏,自认为透过资本主义,己经多少地了解了世界,有了新的 “ 思想方法 ” 和新的 “ 思维方式 ” 时,首先思念的却还是中国 。 因为,不管你是加入日籍还是所谓的归国者,在日本人的眼中,我们 永远是一个 “华 人 ” 。
6550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23 20:53 , Processed in 0.046558 second(s), 11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