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基地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同你一起走进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之二)
燕山红场 2013-3-15 04:52
曾经荒无人烟的巴丹吉林大漠深处, 那静静流淌的弱水河畔, 高耸的发射塔架拔地而起, 这就是当今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她的往事? 她的起点? 她的奋斗历程? 让我们把目光回视到 55 年前 ...... (基地筹建回映)(两弹结合试验) 挺起脊梁强神州 五十五年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综合发射设施,拥有一支过硬的科技队伍。先后发射卫星数十颗,创造了中国航天发射史上数个第一: 1960 年 11 月 5 日,在这里成功发射了中国制造的第一枚地地导弹。 1966 年 10 月 27 日,中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试验在这里发射成功。 1970 年 4 月 24 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并将“东方红”乐曲旋律送入太空,传遍天下。 1975 年 11 月 26 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在这里发射成功。 1980 年 5 月 18 日,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也在这里发射成功。 1987 年 8 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法国马特拉公司提供了发射搭载服务,使中国的航天技术从此开始走向世界。 1992 年 10 月,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为国际用户执行了发射任务,即利用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中国返回式卫星时,搭载发射瑞典空间公司的弗利亚卫星进入预定轨道,获得成功。 从神舟 1 号到神舟 9 号到即将飞天的神舟 10 号 1999 年 11 月 20 日,神舟号试验飞船从这里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幕布。 1999 年 11 月 20 日 6 时 30 分,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新型长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次日 15 时 41 分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 年 1 月 10 日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轨飞行 7 天后成功返回地面。神舟二号飞船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 2002 年 3 月 25 日,神舟三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艘完全处于载人状态的正样无人飞船,表明中国航天已掌握了天地往返技术,并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 2002 年 12 月 30 日凌晨零时 40 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从酒泉起航,十多分钟后成功进入太空预定轨道。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行的第四次无人飞行试验,也是神舟飞船在无人状态下考核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试验。 2003 年 10 月 15 日 9 时许 ,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从酒泉起航 , 这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这次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有能力独自将地球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2005 年 10 月 12 日 9 时,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飞天,将指挥长费俊龙、操作手聂海胜送入太空。这是中国的两位太空人第一次进行太空任务飞行。 2008 年 9 月 25 日 21 时 10 分,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由长征 2F 火箭发射升空。神舟七号上的三名宇航员分别为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 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使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太空人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神舟七号载有 3 名航天员,执行与“天宫一号”进行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2011 年 11 月 1 日 5 时 58 分,神舟八号无人飞船由改进型“长征二号” F 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 2 天,神八与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飞行 12 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 2012 年 6 月 16 日 18 时 37 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分别于 6 月 18 日与 6 月 24 日与“天宫一号”进行交会对接。宇航员是景海鹏、刘旺和刘洋,也是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神女”飞天。他(她)们在“天宫一号”里面生活了 10 余天。 2013 年 2 月 28 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表示,我国将于 2013 年实施“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开展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应用性飞行。 “神十”背负的任务将是对“神九”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的“拾遗补缺”。神十将巩固和优化神九实现的载人交会对接技术,对神九和神八飞船存在的不完善之处予以改进。 根据初步计划,神舟十号将在太空飞行 15 天,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无人和载人交会对接,航天员进入天宫实验舱进行短暂的有人照管科学实验,并开展科普讲课等天地互动项目。 根据任务计划,神舟十号飞船将于 2013 年 6 月至 8 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 3 名航天员将驾乘飞船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 一座革命烈士陵园 东风航天城有两处“圣地”,一处是载人航天发射场,一处是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航天城各处皆保密,遂以数字编号。烈士陵园位于 9 号和 10 号之间,被人们亲切地称为“ 9 号半”。 烈士陵园园门雄伟壮观,花岗岩大门的顶端悬挂着黑底金字的牌匾,上面是张爱萍将军书写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这里长眠着包括聂帅在内的 700 多名为祖国航天事业贡献了心血和生命的航天精英、将军与士兵。 进入烈士陵园,首先印入眼帘的是聂帅之墓。 聂帅墓周围栽满了沙漠特有的胡杨。他生前带领第一代航天人,发扬红军长征的红色精神,从血与火的战场来到大漠深处,亲自指挥创建了这座航天城。 聂帅墓的后面是“东风革命烈士纪念碑”,碑体仿佛一座高耸的白色飞天火箭,巍然屹立,聂帅的题词金光闪闪。 为了发展原子弹和氢弹,聂荣臻元帅亲自组织领导科研攻关和全国协作,仅用了五年的时间就试验成功了多种导弹和原子弹,时隔不久,又试验成功了氢弹。聂帅生前曾多次到这里指挥试验,对这片土地满怀深情,他曾多次交待,去世后,一定要将他的一部分骨灰安放在这里。因为这里凝聚着他后半生的心血。 烈士陵园里,排列齐整、浩浩荡荡的黑色的墓碑与白色的墓穴,仿佛就是威武雄壮的军阵列队在茫茫戈壁上,壮观之极、威严之极!走在陵园内真的一点没有普通公墓那种阴森感觉,没有一点恐惧,也许这就是邪不压正!令鬼神都得怯步吧! 那一年,为纪念从军四十周年,一群老兵要拍摄一部《我的 1968 》专题片。我们一行五人受众之托重返酒泉,受到基地时任政委刘克仁、司令员崔奇俊和其他领导的大力支持与热情款待。 那是个戈壁花开瓜熟的好季节,可谓天蓝蓝,树绿绿,草青青! 我们专门虔诚地瞻仰了烈士陵园。 非常巧非常巧的事让我们赶上了! 刚走进烈士陵园大门时,还是个大晴天,万里无云! 可刚在聂帅墓和分别在孙司令、栗政委、李司令、徐司令等逝者墓前奉上鲜花时,则一阵大风骤起,蚕豆般大小的雨点自天而降,泪飞顿作倾盆雨! 但献完花后,却又马上雨过天晴风去! 老天有情祭英灵?巧耶?奇耶?情耶? 《我的 1968 》专题纪录片非常清楚地记录下了雨点砸衣寄哀思的真实场景。 烈士陵园共分六个区。 第一、第二区安葬着已故团职以上干部和航天精英,有很多都是五十年代首批进场为“两弹一星”献身的老红军、老八路及 55 年授衔时的开国中将、少将和科学家,他们中有从抗美援朝战场凯旋归国后就扎根戈壁的志愿军英雄,有抛弃了优越城市生活、千里赴大漠的科学家。 其他区安葬的是已故营职以下干部和战士、职工。 1966 年 10 月 27 日,我国进行第一枚携带核弹头的中程导弹发射。“七勇士”高震亚、王世成、颜振清、张其彬、刘启泉、佟连捷、徐虹在距离发射架不到一百米的地下室操控,生与死就是瞬间事!真是提着脑袋搞试验! 他们向党组织递交了决心书,在后人看来,这实际上是就七份“遗书”。七个人做出了同一个选择——“死就死在阵地上,埋就埋在火箭旁!” 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的徐虹,最大愿望就是一旦不幸牺牲后,能被追认为党员。他忘不了,曾经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父亲把他送上新兵列车时,眼睛里流露出的殷切期望。 发射进入一小时准备,当一直在现场指挥的聂帅在撤往几公里以外的敖包山指挥所前,他与“七勇士”一一握手作别,并响亮地喊出他们每一个人的名字:高震亚、王世成、颜振清、张其彬、刘启泉、佟连捷、徐虹。 这一刻,没有更多的语言,只有大战前夕元帅与士兵之间那种特有的深厚的默契。 之后的事件已为全世界所见证,中国导弹核武器试验获得巨大成功。当时外电评论:“中国这种闪电般的进步,就好像亚洲上空的一声巨雷,震撼了全世界。” 今天,当我们站在高震亚、王世成、颜振清的墓前,当年 “七勇士”的身影好像又从远处走来 , 令人仰视,令人敬佩…… 王来是 1960 年入伍的河南籍战士,预备党员。 65 年 10 月 20 日下午,加注官兵在泄除剩余液氧时,火箭推进剂突然失火,烈火吞噬着同班战友周孟山。身在十米开外安全地带的年仅 24 岁的王来和武润喜两位战士,看到战友面临着生命危险,就不顾个人安危,立即奋不顾身地冲向火海抢救战友。 已经入伍五年并当了几年加注手的王来深知,在能够推动巨大火箭升空的特殊燃料面前,战友的生命危在旦夕! 霎时间,他和武润喜浑身也着了火,都烧成了火人。火势猛烈,武润喜还没跑几步,鞋底就被烧掉了。王来跑了几步,猛然发现侧前方停放着装备车辆。在液氧分子的包裹中已成为一支烈燃“火炬”的王来,为保护其他战友和加注车辆的安全,向欲来救他的战友留下最后一句吼叫:“别过来!”并义无反顾地向反向大戈壁奔去,一米、两米、三米,直到最后倒在戈壁滩上,身后留下的是 38 个焦黑的脚印 ...... 战友得救了,装备车保住了,王来牺牲了!在烈火吞噬战友生命和国家财产的严峻时刻,王来想的根本就不是个人的安危! 王来牺牲后,他生前所在部队党委给王来追记了二等功,并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 在有一次发射“长二捆”试验时,因为有一个传感器接缝的地方不好,燃料有点泄漏,而带着这个问题是根本就没法发射的。为了排除故障,原航天工业总公司的一位老师傅,钻到舱里去修这个传感器。他清楚地知道这种燃料有剧毒,但是为了抢救导弹,他进去、出来,进去、出来,往返多次。人们劝他,让他休息会儿,但他不。最后产品修好了,他却不幸中毒,没有抢救过来。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一位副主任,叫石荣屺,是位山东大汉,性格倔犟,人称“石头”。 他是抗战时期入伍的老干部,本身文化程度并不高,但自被调到测试发射系统工作后,只要是有机会就去钻研技术,钻研业务。并从一个工农干部,最后成为测试发射系统的行家里手,非常不简单。遗憾的是,他因积劳成疾,过早地长眠在了戈壁滩上。 还有一位女同志,叫潘仁谨,一位大校军官,是曾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的夫人,她是计量方面的专家,在解决发射场电磁兼容的监测方面有很大贡献。后来因为她爱人住院,她护理了一段,结果没想到她的病比她爱人的病还严重,最后患了癌症,也永远地安息在这里了。 “献完青春献终身”,就是将士们准备一辈子在那里奋斗; “献完终身献子孙”,是因为将士们的子孙也在这个封闭的环境里面生活,出不来。 因而过去无论是在升学、就业等方面都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不像在大城市,就业或者就学的机会很多。基地就在这么一个封闭的地方,所以就这么三句话:献青春、献终身、献子孙。有个口号,叫做“干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戈壁滩酒泉发射中心有一座山叫青山头。这个口号,就是在这样一个艰苦环境底下产生出来的。 一座九烈士的合葬坟茔,更是令人肃然起敬。他们都是 1969 年从北京入伍的战士,是在一次抢救国家财产中,葬身火海,最大的 21 岁,最小的只有 18 岁……“共产主义我所求”是他们当初共同的誓言和信念。 九个人的遗体全被烧焦了,无法辨认他们到底是谁,当时还没有现在先进的基因测试技术,只能将他们合葬,心痛如割。这些可爱的战士,由于分工不同,有的人甚至连一次发射都没有见过,但是,发射场上的火箭和卫星始终在他们心中升腾。 还有七座无名烈士碑。无名烈士碑,自然就是无名烈士之墓。墓碑上没有烈士的姓名、籍贯、牺牲时间、简要事迹等内容,唯有仅仅刻着一行“ 1988 年陵园整体修缮时迁移安放”。据说这 7 位烈士是发射基地刚组建时牺牲的,那时候条件异常艰苦,埋葬时只在墓前立了一块木牌,写上姓名。直到修建“东风革命烈士陵园“时,只剩下了黄土堆砌的土堆,木牌没有了,什么都找不到了,只知道他们是 1958 年第一批开进戈壁滩的特种工程兵。他们为国牺牲,最后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想到这些,健在的后人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中国的航天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成就,是逼出来的,因为技术别人不给我们,它是尖端技术,外国人不给我们。我们要争一口气,外国人有的,我们要有!外国人没有的,我们也要有!为了这个事业,宁愿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 要没有这样的奉献精神,我们怎么可能这么快就能够圆了华夏儿女的飞天梦! 向长眠在烈士陵园里为共和国航天事业作出贡献的 700 多位英灵致敬! 被误解的地名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容易让人误会为其在甘肃酒泉。实际上,它并不在甘肃,而是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只不过因为酒泉是距它最近的城市及当时的保密原因而“地不符实”地得名。 对于酒泉这个名字,中国人早已从历史书上熟知。汉武帝元狩 2 年(公元前 121 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西征匈奴,在此地大获全胜。武帝以御酒作为犒赏,但霍去病认为功在全军,由于人多酒少,便把御酒全部倾洒泉中,与将士共饮,“酒泉”因此得名。 后来他还多次参加了驱赶侵略者的战斗,可惜的是,少帅死的时候只有 24 岁,但他留下了著名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语和“酒泉”这个美丽的名字。 别具特色的航天城 酒泉基地的别称为“东风航天城”。 20 世纪 60 年代时,基地与北京三个总部的有线电话长途通信的秘密代号为“东风”,所以基地一直沿用了“东风基地”这一名称。 1992 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视察基地,并题写了“东风航天城”之后,人们就正式把这里叫“东风航天城”了。有趣的是,在这里处处可以见到“东风”字样,不论宾馆、街道还是市场、幼儿园,都有叫“东风”的。 走进东风航天城,从街名到建筑物的名字,处处都透露出浓厚的航天氛围:太空路、飞天公园、宇航路、神舟宾馆等等。在贯穿小城东西的东风路上,路灯也做成了火箭托举“神舟”飞向太空的造型。在这条路的南侧,每隔数米就有一个“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荣誉牌,一共 37 个。 这 37 个荣誉牌表达了后人对这些英雄的开拓者们的崇高敬意,同时也激励着一代代航天人不畏艰难、勇于探索。透过这些“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们的朴素形象,使人一下子有一种“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的感怀,让我们联想起这座小城是在怎样艰难的条件下建设起来的。 1960 年,中国第一枚地对地导弹在酒泉成功发射后,酒泉引起了西方的猜测与好奇。 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后数月,美国情报部门拿到了酒泉的卫星图像并进行分析,从此,酒泉被美国列入了关注的名单。 1987 年,酒泉发射中心因为给法国一家公司发射搭载服务才真正地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人知。
个人分类: 燕山红场文库|214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同你一起走进酒泉卫星发射基地(之一)
热度 1 燕山红场 2013-3-15 04:40
曾是荒无人烟的巴丹吉林大漠深处, 那静静流淌的弱水河畔, 高耸的发射塔架拔地而起, 这就是当今的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她的往事? 她的起点? 她的奋斗历程? 让我们把目光回视到 55 年前 ...... 基地筹建回映 1958 年 2 月 12 日,原空三军政委栗在山将军在大连突然接到空军干部部部长朱虚之的电话,让他马上到北京,说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要同他谈话。 栗在山立即赶到北京,和朱虚之一起来到肖华家里。肖华对栗在山说:"我们国家要发展尖端武器,准备筹建个导弹靶场(即导弹试验基地)。陈锡联、孙继先同苏联专家在大西北选了个点,军委决定让你到这个靶场当政委,同孙继先一起负责靶场的筹建。"栗在山虽然连导弹是什么样都没见过,但他深感责任重大。 第二天,栗在山就来到临时办公地总参第三招待所。即将和栗在山一起负责组建导弹试验基地的搭档、曾任红军先遣团一营营长,在强渡大渡河作战中,率部一举攻占安顺场渡口,并指挥 17 勇士强渡天险大渡河的孙继先见到栗在山非常高兴,开玩笑地说:“欢迎党代表的到来。万事开头难,你来了就好了,现在一大堆事情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两人交换意见后,决定先选调领导干部,把靶场的领导班子先组建起来。就这样,除了从炮兵导弹试验中心(靶场)勘察筹备处合并过来的张贻祥和林毅等,还从各部队调来了李福泽、徐明、曾凡有、张雷平等同志。 1958 年 2 月 25 日,经毛主席和中央书记处批准,我国第一个陆上导弹试验靶场选定在地处西北戈壁的额济纳旗的青山头地区。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立即带领工程勘察队奔赴戈壁滩,进行点号布局和铁路、公路走向的定点及工程勘察。 为了工程的顺利进行,中央军委决定组成靶场"特种工程指挥部",由陈士榘任司令员兼政委。总政治部批准组成了"特种工程联合党委",陈士榘任第一书记,孙继先任书记,黄文明、栗在山任副书记,共同负责靶场的工程施工和各方面的协调工作。 1958 年 3 月 6 日,总参谋部下达命令,驻在朝鲜的志愿军 20 兵团机关立即回国,参加导弹试验靶场的筹建。 3 月 27 日,导弹综合试验基地(靶场)正式组建,部队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20 兵团,孙继先为司令员,栗在山为政委。 4 月,经总政治部批准,组成了以孙继先为党委书记、栗在山为副书记的兵团党委。党委成立后,提出了"边组建、边训练、边试验"的原则和打好"组织桩、思想桩、技术桩"的要求 同月,号称 10 万大军的施工队伍浩浩荡荡开进戈壁滩,在千年沉睡的荒漠里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国防工程大会战。 1958 年 10 月,国防部批准,将试验靶场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 20 训练基地,孙继先为司令员,栗在山为政治委员。 组建一支执行尖端科技试验任务的部队,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有文化、懂技术的干部和各方面的人员。 而困难最大的是需要 400 多名工程师。当时从全军现职工程师中抽调根本不可能。于是基地组织人员到军校和地方院校,选拔了一大批表现好、专业技术强、符合保密条件的大学生入伍,来到基地。他们后来成为基地的重要骨干力量,一些人成长为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的优秀人才。 基地是高度保密的单位,对干部的审查非常严格。这给选调工作增加了很大难度,一年左右要选调数千名合格人员,工作量之大是难以想象的。然而,经过一个冬春的努力,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将地地导弹试验部、空空导弹试验部、地空导弹试验部、海上导弹试验分场、航空测量试验部、飞行勤务部和工程部等主要技术部队和司、政、后机关组建起来。同时还陆续组建了通信团、警卫团、汽车团、工兵团、文工团、铁路管理处、发电厂、修配厂、农场、军邮局、印刷厂、服务处和小学校等单位,基地各级领导班子和机构建设初具规模。 茫茫戈壁,人烟罕至,干燥缺水,寸草不生,气候变幻无常。夏天烈日高照酷热难忍,冬季寒气逼人直入骨髓。尤其是狂风终日呼啸,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战士们经常在漫天的风沙中施工作业,热风狂吹着皮肤,沙石击打着身躯。没有住房,缺粮少菜,多数人口干唇裂,流鼻血不止,工作、生活条件极其艰苦。 面对极端恶劣的环境,基地官兵立下誓言,一定要在这荒莽的戈壁大漠上,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创造出人间奇迹。本着"先工作,后生活"的原则,他们挖地窝、住帐篷、喝苦水、吃干菜,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抓紧进行。 基地党委及时提出了 “以场为家,以苦为荣 ! ”、“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 ! ”的战斗口号。 以表达官兵将士立志为国防尖端奋斗终身的决心和扎根戈壁,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坚定信念。 这些口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航天战士, 打造出了一支忠诚祖国,吃苦耐劳,思想、作风过硬的高素质队伍。 不久,国家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基地的物资供应奇缺,部队生活极其困难。基地党委就组织部队挖野菜,打沙枣,制成代食品;组织狩猎队打沙鸡等野物,解决生活问题,以保证试验的正常进行。 同时开展了生产运动,进行生产自救,向戈壁滩要粮要菜。修水库、挖水渠、植树造林、绿化场区、改造荒漠,使干部战士扎根戈壁、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得到进一步深化。 两弹结合试验 1964 年 10 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为给原子弹的使用提供运输工具,提高它的使用效率, 1966 年 3 月,中央决定进行导弹、原子弹结合试验,酒泉基地为发射首区。这次重大任务,由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聂帅和国防科委统一领导。 这次发射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导弹携带了原子弹头,危险性极大。在调试和发射过程中,万一出现情况,原子弹提前爆炸,所有人员将会立即化为灰烬,后果不堪设想。为确保发射顺利,人员安全,基地反复研究方案,制定周密计划。全体人员细致开展工作,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还进行了多次防原子弹爆炸的演习。发射前,非直接参加发射的人员全部转移。国防科委还会同总参、总后、兰州军区、铁道部、公安部一起组织弹道区下面的数万居民进行了临时疏散,做好安全救护的准备工作。 1966 年 10 月 27 日,发射进入最后的调试准备阶段。 9 时整,导弹点火起飞,按照预定弹道飞行。 9 时 9 分 14 . 1 秒,核弹头准确在靶心上空的预定高度爆炸,一圈彩环随蘑菇云袅袅上升。各种测试、试验仪器工作正常,各项数据与理论设计基本一致,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 两弹结合试验的成功,是我国国防军事领域的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威胁、核讹诈,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个人分类: 燕山红场文库|204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北韓神秘核武基地!?
8288 2012-12-14 18:46
个人分类: 新闻和政治-视频|279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當中國月球基地建立 神八突變的超級細菌揭密
热度 3 8288 2012-12-7 12:36
个人分类: 新闻和政治-视频|3601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日本空自千岁基地
热度 10 锅盖 2012-8-14 23:18
日本空自千岁基地
Era - 纳粹德国党卫军第一装甲师战歌.mp3 Era - 纳粹德国党卫军第一装甲师战歌.mp3
6914 次阅读|11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6-5 07:22 , Processed in 0.040542 second(s), 12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