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珍珠湾全球网 标签 华人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华人

相关日志

分享 全美华人声援Peter梁-警官示威集会 -视频
热度 3 mayimayi 2016-2-21 09:06
全美华人声援Peter梁-警官示威集会 -视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amYoot3_ikfeature=player_detailpage#t=104
个人分类: 历史|15294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超级震撼--波士顿1000人-黄河大合唱
热度 9 mayimayi 2015-10-13 10:47
超级震撼--波士顿1000人-黄河大合唱
超级震撼--波士顿1000人-黄河大合唱 美国时间2015年10月11日晚, 在波士顿大学体育馆演出了一场声势浩大的2015波士顿《黄河大合唱》音乐会。 1000余名侨居美国、加拿大的华裔合唱爱好者放声高歌,场面震撼, 堪称全美之最 ! 此 音乐会主要由北美华人合唱协会NACA主办。策划兼指挥是20多年来活跃在北美舞台的华裔指挥 家乔万钧先生。朗诵和独唱演员是中国和美国的艺术家, 音乐会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而举行 200人的交响乐乐团来自波士顿地区的艺术团体和大专院校。波士顿及美国其它城市、加拿大和国内的十几个合唱团队、1000余名合唱爱好者参与了演出。 1000余名侨居美国、加拿大的合唱爱好者汇集在一起。从今年夏天开始分头强化训练。总策划、总指挥乔万钧先生更是不辞辛劳,奔波于北美几大城市之间。终于排练成功这场声势浩大的千人黄河大合唱音乐会。 宜修大姐 也在里面 ???
个人分类: 音乐|8467 次阅读|16 个评论
分享 李光耀,一个建国立业也许褒贬不一的人
热度 6 四合院的闲人 2015-3-26 12:14
李光耀,一个建国立业也许褒贬不一的人
李光耀, 一个建国立业也许 褒贬不一 的人 四合院的闲人 老姑姑来电话,说到出生在新加坡 小姑姑 和姑丈 近日返回新加坡探亲。临走时 得 知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故去时,长长地叹了口 气说:他总算走了。 李光耀, 新加坡原总理, 祖籍广东省大埔县的华人 。 据 资料显示李光耀曾 留学英国 , 初期就读于伦敦经济学院,并在学习时受 到导师拉斯基的社会主义理论影响,逐渐展现反殖民统治倾向,但在之后却一直以“反共者”著称。 他曾在他的回忆录中表 示,“讨厌共产党人,根源在于他们采用列宁主义(领袖集权)的方法,不在于他们的马克思主义 理 想。”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 三个月后,李光耀转到剑桥大学攻读法律,并于1949年毕业,获得“双重第一荣誉学位”,1950年6月 在伦敦获得执业律师资格。 之所以 留给世人褒贬不一的评价 ,是因为李光耀 的 政治宗旨。他的 两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加坡成功的关键,是英国人留下的 法治制度,而不是什么儒家文化”、 “ 二十一世纪后半叶,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是中美关系。 ”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新加坡被迫独立后,我们的姑姑和姑丈一直努力为新加坡全力工作,却在一夜之间因为共产党的名义 被政府驱逐出境。这与李光耀总理的反共亲美的政策有关。姑姑和爱人离开父母家人回到中国后,在华侨农场工作,几年后经 新加坡朋友的帮助到达香港,投资生意未果。孩子们顺利长大,但香港生活始终不尽如意。 李光耀作为总理1980年友好访问中国,到厦门时,时任厦门特区市长的父亲与省负责人一起接待李光耀和夫人一行。李光耀总 理邀请父亲去新加坡访问。小插曲是:父亲访问新加坡时,特意把一张与李光耀总理合影的照片放在行李箱上层,进入超级反 共的新加坡。 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大约6-7年前,姑姑和姑丈回新加坡探望亲人,到达机场时,海关把姑丈(以曾经被驱逐理由)挡在境 外,使他不得不返回香港。为此,姑姑伤心欲绝。因为为了新加坡的独立和建设,他们曾经贡献过青春,却受到这样的待遇, 这就是新加坡政权的强硬之处吧。 新加坡国度77%都是华人,却不肯承认儒家思想的影响。而新加坡的几乎每一个街道、每一家商店、甚至每一栋建筑都留有中 国的痕迹,那是一种烙印,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刻印在思想中的自然行为,即使刻意否认也无法抹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扭曲和 不协调方面。 一方面华人祖宗的身份不可磨灭,一方面西方的文化充盈整个国家。对中国这个发展壮大的国家有爱有恨的心理,让两个国家 始终保持距离和那份难言的淡漠。 难怪,前不久我们去新加坡时,的哥用幽默和期待的口吻问我们:“你们知道哪是中国第二吗?新加坡啊!”同时他们抱怨管 理和约束得过严,生活没有意思等等。 我们并不十分理解他们的言论来由,但大家知道,普通百姓是不需要过度修饰自己的语言,他们爱说实话啊。 ——街边餐馆 2015年3月26日北京
个人分类: 谈生活|10384 次阅读|26 个评论
分享 走上做生意的道路(上)
热度 6 fanfan 2014-2-18 15:47
从一九八九年出来,到二零零二年我老公才回上海看望父母兄弟姐妹。祖国大陆变迁之大让这些海外游子震 惊之下,感到自己的不足。虽然我们在工厂里是做白领工的。但是,还是在人家的管辖之下。他老爸建议趁年轻,做个生意。开个店也比整天听人呵好。 老公从上海回来就和我商量做生意。我当然愿意,我喜欢自由.自己当自己的老板那有多酷。说干就干,我先辞了职。绞尽脑汁地想即不要太吃苦,又能填饱肚子的生意。最好还是我 们都喜欢做的。饭馆不行,没有大厨执照。Diary店,太危险,小商品多,现金多,太平洋岛国人专抢这种店。不能做。ChineseTakeaway,没本事起早贪黑一星期做七天。没有自己的生活,活活得自己给自己拴上了。一年就两天假。一天是圣诞节。一天是复活节。其他日子都要开门,这是法律。不能做。 我们俩开着车满街逛看到的华人开的时装店,鞋店,中药店。还有洋人开的书店,画廊加镜框店。突然我想起来我有一个亲戚是画画的。在美国自己办的私人学校,我们不会画画,但我们可以像洋人一样,开一个画廊,并加上做镜框。我老妈也会画画。她支持我们开画廊。但是,不能不考虑,镜框是洋人文化,看看洋人凡是有一点文化的人,家里的墙上挂满了画和镜框。每换一栋房,每次得到毕业证书或是考下的执照。都要做框。每次休假旅游到一个地方就要买新的画,照片。还有本地的画家开画展,做框。买画更是一种风雅。但是这要有一个前提,有闲钱,才能买画作画。否则,是买不起也做不起的。 我们硬是在Auckland一个最富location买了一个画廊加镜框店。店主是一个要退休的中年妇女。出生在纽西兰的南斯拉夫移民。这里卖店有一个商法,一定要培训新的店主至少两周。幸亏我的老公手很巧。很快掌握了做镜框的基本技术。当然要熟练,需要不断的学习和顾客打交道。对他来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语言。要全心全意的学习他们的语言,查看他们的画史,只有懂得画,才能有更多交流,才能增进感情。活儿,要做的漂亮。色彩搭配的协调。框和画的颜色一定要match。否则顾客不会再上门。旧老板在时生意还不错。两周后,旧老板撤了,可就惨了。老顾客跑了不少,新的顾客不多,有的人进门一看是亚洲人,连招呼都不打就走了。那是真叫“惨淡经营“。每月的turnover(不知中文叫什么)只够交房钱和税。基本没有现金。坚持了三年半,想卖掉算了。白人有钱的不在乎便宜否。没有一个华人顾客。即使是我自己,也舍不得花上几百纽币买画做镜框。正在我们举棋不定时,突然冒出一个新的英国移民,他说开画廊是他在英国一生的梦想,没得实现。在纽西兰,他一定要实现。现在你们要卖店,我买。先付三千美金做押金,然后再找律师谈价钱。只要别太贪心,他都同意。我们只想把本钱拿回来,不想占人家便宜。所以这个deal很快就做成了。我们高兴他也高兴。这是我们的第一个画店可以说教了学费,打一个平手。
个人分类: 移民生活|5371 次阅读|20 个评论
分享 点点滴滴:休斯敦华人-"11.9抗议ABC争平权"游行
热度 6 mayimayi 2013-11-12 12:13
点点滴滴:休斯敦华人-"11.9抗议ABC争平权"游行
点点滴滴:休斯敦华人-"11.9抗议ABC争平权"游行--转贴 自贝克村 abc
6447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中国人为什么不忘母国?
热度 13 四合院的闲人 2013-10-9 11:21
中国人为什么不忘母国?
一天,印度大使馆派人到中国某部门了解情况。其间,谈到海外大量的华人投资中国国内的经济建设,甚至自愿捐款资助。 来人不解地问:能否请教,这是为什么?我们印度的海外人士很少回国投资,这成为十分头痛的事情。 中国官员的答复很简单但也很深刻: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的必然。 中国的华人华侨不论漂泊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他们都会想念、惦记自己的根,自己的家人,自己出生地。 这是融入血统中的基因,是很强的归属感所致。 记得华盛顿特区的一位老中医,70多岁仍然不停止地工作,乐趣何在?正是他十几年间,为中国捐款就近10万美元!一个普普通通的半路出家的中医,就这样默默地做着自己的贡献。 难怪,国外学者无法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太深奥,以致没办法科学地分析出结果。 这就是中国——一个五千年历史的再生的发展中的国家。 ——西双版纳风情
个人分类: 家园|9658 次阅读|23 个评论
分享 基督教义说穿了就是两条
热度 11 岳东晓 2013-5-30 01:25
我有次与教会人士讨论圣经,发现他们没看懂。这是因为华人往往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而圣经中文翻译本有时候很蹩脚,华人在莫名其妙处,往往对圣经乱加解释。下面我对基督教的历史与教义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基督教中的”基督”二字是对耶稣的尊称,基督教也就是耶稣教,起源于中东。根据该教的传说,耶稣是上帝与玛利亚的儿子。基督教历史可以参见GIBBON所著《罗马帝国衰亡史》。简单的说,在基督教创始后300年,它在罗马帝国仍然只是一个很小的宗教群体,被罗马人视为东方迷信。后来罗马皇帝康士坦丁在公元4世纪初皈依该教,这才开始使其走上正统,但基督教依然不是罗马帝国的主要宗教,大部分罗马人信朱庇特诸神。公元380年,罗马帝国的西奥多西斯皇帝将基督教定为罗马国教,基督徒们摧毁罗马人传统的神庙(注一),到后来,罗马人不信基督就是死路一条。整个罗马被基督教化。 匈奴人打到罗马城下时,据说罗马教廷派人出去说了几句,匈奴就退兵了,罗马人以为神了。但日耳曼蛮子却没有这么好说话,罗马被哥特人(日耳曼蛮的一支)围困后,教堂派人去求和,却没有作用,罗马人看基督保佑不了他们,一度想恢复传统的罗马神灵,但没有成功。蛮子们最终杀进罗马,进行了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不少罗马烈女不堪凌辱而自杀(注二)。辉煌了上千年的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 (所谓中世纪是指从罗马灭亡到文艺复兴这段时间)。 基督教的核心教义是什么呢? 基督教千条、万条,说穿了就是两条: (1)不信耶稣的人必然下地狱,永远不得翻身;(2)信耶稣的人必然上天堂 。 好奇的读者们要问了 ,那些耶稣出生之前的人,比如说《旧约圣经》里的祖先们,如亚当、夏娃、摩西、亚伯拉罕等,古希腊的那些哲学家、科学家们,以及各种古代圣贤人物,根本没有机会知道耶稣,他们去哪?根据基督教义,答案很简单:下地狱。这些出生于耶稣之前的人显然没有机会信耶稣,其所谓原罪不免,所以必然下地狱。 好奇的童鞋又要问了 ,那如果基督徒的孩子出生后,还没来得及受洗就夭折了的,死后灵魂去哪里了呢?答案很简单:下地狱(注三)。 我们上高中时,没有什么好玩的,没有网上,就只好看书。我读过的一本书《神曲》,意大利人但丁所著,王维克翻译(注四),那本书有年头了,纸张发黄,里面有一些精美的插图,描述地狱里各种恐怖的情景。耶稣出生前的世界名人,包括旧约圣经里的先知们、数学家欧几里得、凯撒大帝都在地狱第一层里,地狱里还有很多没有受过洗礼的孩童,幼稚的脸上满是悲伤。悲惨啊,恐怖啊。 那么罪大恶极的罪犯如果信了基督又如何呢?童鞋们,当然是进天堂了。根据基督教教义,无论你干再大的坏事,只要信耶稣,必上天堂。所以教堂那些性侵儿童、女教徒的神父们,可以肆无忌惮的继续性侵。信耶稣就拿到了天堂的通行证。 现在知道信耶稣的好处与不信的坏处了吧?还不快信? 我觉得华人信耶稣之前要好好想想,宗教这东西也就是你心里的一个精神寄托。对华人来说,孝道是很重要的(注五)。信耶稣你自己倒是心安理得了,但你自己心里把自己祖宗都打入了地狱,这太自私了吧? 如果实在要信教,那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牺牲精神似乎高出一个境界。 注一:罗马原有的宗教比较杂乱没有凝聚力,很难与基督教抗衡;罗马皇帝JULIAN(从小就是基督徒)宣布背离基督教、试图恢复传统罗马宗教,但他在出征波斯时战死,其改革没能完成。 注二:基督教圣奥古斯丁(St. Augustine)论证说,烈女们不应该自杀,但也不应该享受强奸。 注三:最近罗马教皇对婴儿下地狱的事情进行了一些阐述,似乎说婴儿死亡还是可能进天堂的,教皇可能也觉得需要与时俱进,但却又称不代表教廷的观点。 注四:上大学时看到过一位姓朱的人士翻译的,读起来极为枯燥,比王维克差远了。 注五:当年湘军剿灭拜上帝教、维护汉文明,孝道是理论根据之一。
24828 次阅读|29 个评论
分享 华人应该向这个妇女学习
热度 12 岳东晓 2013-5-7 04:32
看看这段视频,这是波士顿爆炸嫌犯的姨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Fw3Z7EXquU 换上中国人,一听亲戚涉及这么大的案子,肯定吓得躲起来了,划清界限。而这位女士面对媒体对记者们完全是一副教训的口吻,说没看到证据,还说我们生活在什么世纪,如果没有证据就定罪,那么你可以像射杀街上的一只鸡一样,可以随意指责开枪。还说这两男孩很英俊、很正常,没有变成精神病,怎么会突然一夜之间变成这样,动机是什么?我们需要证据。 我对波士顿爆炸案的了解完全是根据媒体报道,而且我认为媒体的报道可信,但嫌犯的亲戚所说的却令人受到启发。 波士顿嫌犯家人的强硬就导致媒体报道会相对谨慎,把目标限制在嫌犯,而不是胡乱引申,开始普遍怀疑其家族、种族成员,这叫着连坐思维。 也就是说,她这种态度保护了其种族的族人不被随意怀疑。如果她吓得哆嗦,逃避媒体,导致的就是全面的怀疑。 当年美国白人在国会制订排华法案是有一个过程的,但美国华人基本上行尸走肉,唐人街内斗倒是来劲得很,一遇到外人就孙子了,对排华法案没有任何激烈反对的声音,没有任何指责那是违背人类基本原则的,结果被列入“非人”长达数十年。 华人如果不学聪明点,学会利用法律武器、人类基本原则自我保护,美国再次制订排华法案完全可能。
7644 次阅读|13 个评论
分享 旅美华人为什么要向贺邵强学习
热度 13 岳东晓 2013-5-7 02:42
每次我提到旅美博士、硕士、高材生们应该向湖南邵阳人贺邵强学习,总是引来种种嘘声,说贺是如何地差劲等等,这种全盘否定的思维是愚昧、落后、原始的。 想当年贺被指控性侵犯,“受害者”还拿出一条裤子,说上面有DNA,但贺坚称根本没有的事。孟菲斯检方在裤子上显然也没有验出任何东西,又没有任何其他证人、证据。但是要知道,美国人是很要面子,很难认错的。一旦启动了公诉程序,检方就必须坚持到底,除非他们认为100%会失败。 田纳西人民当然知道审判结果可能不乐观, 因此,在案件后的数年,孟菲斯检方一直在寻求让贺认个小罪,贺则坚决不干,而是要求依据宪法尽快进行陪审团审判。最后只要求贺承认一个小问题,做几天义工了事。中间当然使用了各种威逼手段,包括关进监狱,但贺邵强坚决不从,就是要陪审团审判彻底洗清自己。 最后,田纳西人民没法,只好进行陪审团审判,12名陪审团成员一致认为贺无罪。换言之,陪审团对“受害人”的指控不予采信。 贺邵强之后,又出过很多华人被指控犯罪的案子,如翟田田、姜波等案。其实都可能是莫须有的冤案,但最终两人都在压力下屈服,承认了一些鸡毛蒜皮的过错,在认罪书上签字画押,用尊严换取了自由。而检控方也得胜还朝,其成功定罪率(conviction rate)又增加了一分。 海明律师也是,被被告律师吓唬吓唬,就签下了认罪书。 贺邵强与翟田田、海明、姜波的差别在哪里呢?我认为归根揭底是思维能力的差异。 贺邵强虽然是文科生,但我在与其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其培养出了相当的理科思维能力,每次遇到事情,都能够试图从美国法律、规则出发寻求答案。而不是凭空臆测,被恐惧、情绪覆盖了理性思维。 在《 38军不敢打黑人团的智力研究 》一文中,我就结论,李鸿章也好,梁兴初也罢,不敢出战的根本原因还是智力劣势,缺乏根据客观情况进行理性判断形势的能力。 另外还有一点,那就是必须相信正义。相信邪恶无比强大,但正义依然存在。这是一个基本点。就像我说的,你如果是在萨达姆的伊拉克,你会去上法院要公道吗?你要尊严,首先得相信正义永在。而唯一证明正义存在的方式是正义的胜利,而证明正义存在是每个人应尽的社会责任。如果没有这种信念,就应该遇到麻烦自己认栽,正所谓苟全性命于乱世。所以,这也是不同的生存方式。
10324 次阅读|21 个评论
分享 旧金山湾区华人的一次盛会--欢迎袁南生总领事到任
热度 16 岳东晓 2013-5-6 14:33
旧金山湾区华人的一次盛会--欢迎袁南生总领事到任
袁南生:湖南人益阳人,1 954年生,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毕业,先后获法学硕士、 博士学位 ,教授、 高级经济师 ,曾任中国驻孟买总领事,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首席馆员等职务 。 现任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 著有《 毛泽东、斯大林和蒋介石 》、《国际贸易百国禁忌》、《外贸英语相似词语辨析》、《 中国社会熟语汉英词典 》、《近现代名人名联品鉴》、《中外名人看邓小平》、《邓小平的领导艺术》、《从列宁到邓小平:利用资本主义思想发展研究》、《民国十大特务》、《中日间谍大角逐》、《民国特务演义》等著作,翻译出版了《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来与邓小平》、《对手与盟友——抗日战争时期的中苏关系》等。 下图:蔡锷将军之孙,黄兴孙女,袁总领事
8540 次阅读|33 个评论
分享 从华人参与白宫网站联署说起
热度 3 蓝天绿地 2013-4-18 01:53
洛杉矶 自由撰稿人: 一娴 月前,有华人组织在白宫网站We The People发起签署,要求白宫就《排华法案》进行道歉。在这之前,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已通过对《排华法案》的道歉案。按白宫网站的要求,30天内参加签署的人数达到10万,白宫就会对此作出回应。这个网站原先要求的签署人数是2.5万,大概白宫认为这个门槛太低,很容易迈过,故刚刚提高到10万。 坦率地说,不是重大议题,30天内签署人数要达到10万是很难的。华人组织要求白宫对《排华法案》作出道歉的签署人数,截止时间是4月20日。到4月13日,有3315人签署,离所需要的10万数字还差9.6685万,剩下一周时间,要有那么多人签署,估计有困难。 去年以来,华人发起联署的有两件比较有影响的事情,一是2012年3月全美亚裔教育基金会发起民调书,请求亚裔家长们就联邦最高法院审理以“族裔”理由来提高亚裔和白人高校入学门槛的做法是否违宪一案表明立场,当时需要在几周内征集5万签名,再把此结果写入Amicus Curiae (“法庭之友”的文书)作为证据资料递交最高法院。当时全美各地的华裔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公平的竞争机会,很踊跃地上网签名,最后联署的人超过5万,其中大部分是华裔。 第二件是今年1月,有华人在白宫We The People网站发起联署,要求把中国春节作为美国联邦的法定节日,这项提案反应也比较热烈,签署的人数超过了网站当时所需要的2.5万人。后白宫对此作出了回应,称将春节作为法定假日需要联邦国会采取行动,但是白宫会乐于作出保证,确保这个重要的节日庆祝活动会得到广泛认可和尊重,就像犹太新年、复活节或古尔邦节一样,即使没有成为联邦假日,也是丰富美国文化的好机会。 与这两项联署相比,要求白宫对《排华法案》的签署人数不尽人意,原因很多,一方面,这样的议题对华人来说,既不像大学招生那样是切身利益的问题,也不像春节那样因为是传统文化涉及面较广。例如有些华人认为,国会道歉就行了,白宫道歉不道歉不是重要的问题;还有些人认为道歉案已经过去了,现在应该多向前看,有更多更重要的华人切身利益需要关注等。另一方面,在美华人组织众多,各组织之间协调关系也待加强,其实对这件事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关键是参与,如果有更多的华人社团组织参与和号召,参加联署的人数会更多。 在美华人,总体来说缺少一种粘合剂。 由于历史原因, 意识形态常常成为华人之间隔阂的因素 ,华人有来自大陆的、台湾的,台湾来的又有蓝绿之分,这种现象在短期内不太容易有改观。有人将华人与犹太人或西语裔如墨西哥裔比较,认为犹太人人和墨西哥人有宗教的传统,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宗教组织起了粘合剂的作用。在犹太人和西语裔中,教会有相当的号召力和凝聚力。在美华人中其实信教的也不少,除了信佛教等中国传统宗教,信新教的较多。教会影响华人的例子,比如关于加州8号案的投票,就是一个例子。在其他方面,则很少看见华人教会发挥影响力。 如果在美华人的各种组织包括教会组织能够互相联系协调,遇到有关华人切身利益的事件,动员和号召华人参与,华人的力量就更能显示出来,像这样关于要求白宫为《排华法案》道歉而联署的事就可能争取到更多人支持。华人作为少数族裔,要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团结起来,重视自己的力量。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华人社团和组织联合起来发挥更多的作用。
个人分类: 移民|5925 次阅读|11 个评论
分享 午睡说明精力不足啊
热度 9 岳东晓 2013-3-11 09:33
毛泽东过于常人的地方之一就在于精力充沛,不怎么需要睡觉。经常思考问题到深夜。 西人这方面可能比大部分华人强。这就是一个体力、精力差异。 这意味着,西人可能可以连续大脑工作6个小时以上,而很多华人只能连续工作3小时左右。很多科学工程问题能否解决,可能就在于能否大脑持续工作。 我在古代历史中找不到汉人进行午睡的记载。 怎么办?可能得改善饮食,增加正能量。特别是男性,不能到中午就趴下,显得很疲乏,缺乏基本战斗力。
5762 次阅读|8 个评论
分享 有这么一个胆小怕事的华人精英
热度 13 cannaa 2013-1-28 19:36
某男,国内国外名牌大学毕业,英语倍儿溜,业务拔尖,走哪儿都是技术骨干。 这哥们有一个毛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家人也如此。有一次,他的5岁的孩子和邻家3岁孩子抢玩一块石头,那3岁的孩子突然拿起石头照5岁孩子的额头上来一下。由于那石头是破碎之后的鹅卵石,棱角锋利,只见鲜血直流。这当爸爸的赶紧和老婆一起把孩子抱上车送医院。还一边批评孩子,“你要是manner好一点就不会出这事”,孩子他妈妈很生气,都什么时候要批评孩子?正说着医院到了。这哥们就是不敢把车停到急诊部的快道上,非要规规矩矩把车停到巨大的停车场,又把老婆气得要死。出车门后本该抱着孩子急跑医院大楼,可这哥们在华人里都属于矮小瘦弱型的,能跑多快?也是他运气好,旁边刚好路过一个高大魁梧的老外,一看就是工人阶级,那人二话不说,接过孩子直奔急诊部,然后一切进入医疗程序。 这哥们还有一个毛病,君子耻于言利。闷头干活,任劳任怨,却从不主动要求长工资。 其实,他还是国内思维,认为党组织明察秋毫,以为只要我干活好,党组织就会看在眼里,自动长工资。实际上,美国老板不是瞎子,明明看在眼里,比如别人两星期干不出的活,到他手里两天就解决问题,但是美国老板要等着您自己提出来,您不提,谁给您涨钱?公司能省就省。直到他老婆不耐烦了,帮着他在另一个公司某高就,临走时老板极力挽留,这哥们恋恋不舍,还是走了。 这哥们为了融入西方文化,花时间看连美国人都费劲理解的英国讽刺系列片 Monty Python。把展示美国白宫里政治人物勾心斗角的系列片West Wing 借来一集一集看。美国的各大球赛决赛场场不拉, 熟悉球星人名,为的就是好跟美国同事更好沟通。这样公司里大会小会不管老外说个什么典故,他都能跟上趟。 工作以外,似乎又坚守老外隐私习惯,私下里从来没有朋友,连节假日也无人来往,除了老中。   这哥们的政治观念也是一奇观。本来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就连64时人人都声援学生那时,这哥们怕是唯一一个坚守在大学试验室的中国人。可是这么多年过去,和国内也没什么来往。国内哪个同学做院长了,他也不想知道。漫漫地渐行渐远,到2008年北京亚运会时,美国华人欢欣鼓舞,这哥们无动于衷,不看。不但不看,还要说“那不都是民脂民膏嘛”。 现在碰到钓鱼岛事件,这哥们说“其实中国和日本一个德性,都不认错”。瞧瞧,一个从来没有介入独轮运的人,思想上却高度保持一致。 ( 未完待续)
个人分类: 瞎侃瞎聊|2054 次阅读|11 个评论
分享 在日华人第一代和第二代一次别开生面的聚会
热度 5 晓亮 2013-1-25 23:09
前几天,在东京的华人第一代和第二代一起,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聚会。聚会开始,第一代华人朋友,总是讨论热烈。掌声,欢笑声不断。谈论的话题,从就学就职,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子女到自己,开心的,烦恼的,什么都谈。在没有分组讨论以前,二代华人朋友,可能因为在前辈面前,有些拘束。分组讨论一开始,他们也开心畅谈,顷刻之间,没有了陌生,马上变成了熟悉的老朋友。他们中的一位朋友,还特意为他们设立了QQ群,为他们以后经常的联络,提供了方便。 这次活动,多亏了女性会的支持。会员提出的一个想法,大家立刻响应。首先是黄蔚率先提出做接待工作,李艺多方出主意,想办法。在李艺的提醒下,前一天才想起主持人的事情,于是临时推荐李宏担当,结果她马上就答应了。接着是最后的总结也没有人选,推荐徐宁,她也是马上就答应了。昨天开会之前,程强把手头的事情放下,也投入到我们的队伍当中了。会中,大家热烈讨论,畅所欲言,但是我们的理事们,没有一个安心畅谈的,他们不断地为大家服务,李宏把整个会议安排的非常有节奏。什么时候分组,什么时候开饭,都是有计划地进行着。还有有些人喜欢吃热的盒饭,理事们尤其程强就帮助热饭。李艺带领大家整理垃圾,收拾桌面等等,有条不紊。最后徐宁的总结很是到位。虽然是一次仓促的活动,结果搞的有板有眼。真的是一次成功的活动。 这次的队伍,是除了新年会以外阵容最庞大的队伍。日本华人女性会有如此优秀的朋友,作为在日华人真的感到很骄傲!
8250 次阅读|4 个评论
12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6-26 12:10 , Processed in 0.036250 second(s), 20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