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外交官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日本法官伪装的公正与实质的低劣
热度 4 岳东晓 2016-7-13 03:45
南海仲裁案结果出来前,人们就已经质疑由 国际海洋法庭 庭长、安倍晋三谋士、日本右翼鹰牌人士 柳井俊二 挑选仲裁员的正当性。 菲律宾提起仲裁案时, 国际海洋法庭 庭长是日本人 柳井俊二 。此人从1961年起在日本外务省任职40年,官自外务省次长,曾任日本驻美国大使。2007起充当安倍智囊。 2015年被安倍晋三任命为日本新《安保法》的首席顾问, 为日本修宪、解禁集体自卫权等议题寻找法律依据并提供理论及策略支持, 是日本军事扩张政策的幕后推手。海牙仲裁庭的仲裁员除菲律宾指定一人之外,其余均由安倍谋士 柳井亲自挑选。 现在这位日本柳井出来自我辩护了。 根据 日本时报报道 ,柳井俊二称: “这些(日本)因素与案子完全没有关系。我只是正好是个日本人,但是海洋公约条款规定,如果仲裁双方没有指定仲裁员,那么国际海洋法庭庭长必须做这个事。我遵守了这些规定,是作为海洋法庭庭长,不是作为日本人的代表。我在法庭里完全不代表日本人。这相当明显。” ( “these factors are completely irrelevant to this case.” “I just happen to be a Japanese, but the annex to the convention provides that in case the arbitrators are not appointed by the parties or by agreement by the parties then the president of ITLOS must do it,” Yanai said. “I followed exactly these provisions. As the president of ITLOS, I didn’t act as a Japanese representative. I don’t represent the Japanese at all in the tribunal. That is quite obvious.” ) 柳井俊二的继续辩解之余,不忘对中国进行贬损:“这是个法律机构。不是一个联合国政治机构。。。这些仲裁员都是非常有知识的,品质好的。 在国际社会,除了中国,对这个组成都很认可 。” (“ And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is constitution was very well received — except by China.” ) 言下之意,中国是不尊重法律的。 为了证明日本人的公正,《日本时报》的报道称, 柳井俊二发现他指定的一名仲裁员配偶是菲律宾人之后,就把此人替换下来。借用一位评论者的话说,这个换人说明 柳井公正、无偏见。 不过人们会问,既然仲裁员的配偶是菲裔都得替换, 柳井俊二为何就不觉得他自己应该靠边呢? 菲裔不见得敌视中国,跟菲裔结婚也不见得就敌视中国,但即使如此,菲裔的配偶充当南海仲裁员也是不当的。这一点 柳井俊二承认了,他换了人。 而 柳井俊二本人,这位日本外交官、安倍的谋士,却是实实在在敌视中国 -- 在钓鱼岛问题上, 柳井俊二声称尖阁列岛面临敌人(enemy)的威胁。而这个敌人当然就是中国。 法官的道德操守的第一条就是要规避利益冲突(avoid conflict of interest)、至少维护表面上的公正。如果这一条基本的道德操守都明知故犯,可谓品质低劣。 日本法官伪装的公正恰恰暴露了他实质的品质低劣。 南海仲裁庭从一开始就带着日本右翼的基因,其所谓仲裁结果缺乏基本的程序正当性。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再是1931年的中国。 人类文明之间的争夺靠实力。海牙仲裁并没有就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进行判断(也无权判断),而是说它们(包括菲律宾驻扎了人的)都不是岛,没有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在南海,中国应该采取的行动是武力驱逐占领中国若干岛屿的菲律宾人。夺回这些岛的控制权。 附件:海牙仲裁庭“AWARD” PH-CN-20160712-Award.pdf
个人分类: 法律|9319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傅莹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
热度 5 VANO 2013-3-6 00:14
傅莹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
外交官傅莹, 蒙古族 ,内蒙古 通辽 人; 北京外国语学院 英语系毕业, 英国肯特大学 国际关系硕士研究生;中国职业 外交官 。曾任中国驻 菲律宾 、 澳大利亚 、 英国 等国大使,是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驻大国女大使。是继 龚澎 、 王海容 之后,新中国为数不多的女性副部级外交官。以善于沟通著称。2013年3月4日任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新闻发言人。 姓名: 傅莹 外文名: Ying Fu 国籍: 中国 民族: 蒙古族 出生地: 内蒙古通辽 出生日期: 1953年1月 职业: 中国 外交部 副部长 毕业院校: 北京外国语学院 宗教信仰: 马克思列宁主义 主要成就: 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 中国第一位驻大国女大使 全国人大首位女性新闻发言人 语言: 汉语、英语、法语、罗马尼亚语 父亲: 阿民 目录 生平简历 工作经历 危机大使 所著文章 关于世博 《明镜》周刊采访 小国不能肆意侵犯大国 展开 生平简历 工作经历 危机大使 所著文章 关于世博 《明镜》周刊采访 小国不能肆意侵犯大国 展开 编辑本段 生平简历 傅莹 傅莹的父亲阿民,是 蒙古族 著名哲学家 艾思奇 的学生,曾官至新中国 内蒙古 军区宣传部副 部长 。在父亲的教导与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傅莹从小就热爱读书。阅读的爱好,训练了她 缜密 的逻辑,也培养了她独立思考的能力。 “ 文化大革命 ”开始后,父亲蒙冤入狱,傅莹的读书时光也被打碎了。她16岁上山下乡,来到内蒙古一个生产建设兵团的广播站劳动。回忆起这段岁月,傅莹说:“这是一段很艰苦的经历,但并不都是不愉快的。上山下乡锻炼使我能够吃苦、坚毅,而且做事情能够不计较得失,能够敢于奉献。”三年中,她往返于兵团各处,不辞劳苦地爬电线杆、架银幕,给战友们放映电影,与此同时还坚持自学,完成了高中各科目的学习。1973年,傅莹作为工农兵学员考入 北京外国语学院 ,她的数学得了满分,被同学们戏称为“数学家”。正是这种“ 数学家 ”的精神激发她孜孜不倦地努力,提高专业技能。她的专业是英语,第二外语是 法语 ,可是傅莹似乎还嫌不够,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她又学习了 罗马尼亚 语。 傅莹 1992-1993年参加联合国在柬埔寨的维和工作。中国第一位参加维和的女性。1993-1997年在 外交部亚洲司 工作,任副处长、一秘、 参赞 等职,主要负责亚洲多边合作和东盟事务。1997年出任驻印度尼西亚使馆 公使衔参赞 。1998年出任驻 菲律宾 大使,当时45岁,成为 中国 最年轻的女大使,也是第一个少数民族女大使。2000年出任 外交部 亚洲司司长,经历了 东帝汶 危机、 阿富汗 战争、参与推进中国与东盟建立 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朝核问题斡旋和六方会谈。2003-2007年3月任驻 澳大利亚 大使。2007年4月-2010年3月任中国驻英国大使。 在2008年 西藏 骚乱发生后,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 英国 受阻,傅莹以 中国 驻英大使的身份在英国《 每日电讯报 》撰文,对示威者试图夺取火炬的“暴力行为”加以谴责,并抨击西方传媒企图把中国“妖魔化”;同时,她还警告“中西间了解的鸿沟愈来愈大”;而中国则更需要“保持耐性”,“等候世界了解”。 2009年12月任外交部副部长 。 傅莹 是个地道的蒙古族人,始终表现出蒙古族人的坚韧与 睿智 。进入外交部后,傅莹很少有机会回家乡,但不管走到哪里,她都带着蒙古族人的习惯。在一些隆重的场合,常能看到她身穿民族服装,庄重之余,更有一种特别的韵致。2004年,傅莹出任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当有媒体问及她的饮食习惯时,她说:“我喜欢喝奶茶,就从国内带来砖茶,周末熬奶茶喝。”除了喜欢 奶茶 ,傅莹还喜欢听蒙古族的长调。在外交场合,她从来不需要为赠送礼物发愁,因为蒙古族歌曲的CD是她的“送礼专利”。 傅莹简历: 1977年毕业于 北京外国语大学 ,1985-1986年在英国肯特大学深造,获硕士学位。   1978-1982年任驻 罗马尼亚 使馆随员。 1982-1990年任 外交部 翻译室三秘、二秘、副处长等职,承担国家领导人的翻译工作,参与解决柬埔寨问题的和平谈判。 1992-1993年参加 联合国 在柬埔寨的维和工作。   1993-1997年在外交部 亚洲 司工作,任副处长、一秘、参赞等职,主要负责亚洲多边合作和东盟事务。   1997年出任驻印度尼西亚使馆公使衔参赞。   1998年出任驻菲律宾大使。   2000年出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参与推进中国与东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朝核问题斡旋和六方会谈。   2003-2007年3月任驻澳大利亚大使。   2007年4月-2010年3月任中国驻英国大使。   2009年12月任外交部副部长。 主管亚洲地区、边界与海洋事务和翻译室 。 爱好阅读、艺术,喜欢体育运动,打高尔夫和网球。   傅莹的丈夫 郝时远 是 内蒙古 武川人,现任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所长,是位民族问题专家。两人育有一女。 中国政府特使访缅 2013年1月19日 在仰光拜会了缅甸总统吴登盛,双方就进一步深化中缅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深入交换了意见,并一致同意要维护好中缅边境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 作为中国首位 少数民族 女副外长,也是继1974年 王海容 之后中国第二位女性副外长,2013年3月4日,傅莹迎来一个新角色——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 自1983年全国两会首次举行新闻发布会至今,全国人大发言人共有6位,依次是曾涛、姚广、周觉、曾建徽、 姜恩柱 、 李肇星 。观察这些发言人的履历,多有处理外交事务、应对新闻传媒的熟稔经验。 编辑本段 工作经历 1992年-1993年,她参与了联合国五常任理事国关于解决 柬埔寨 问题的谈判,经历了难得的一次外交锻炼。傅莹1993年从柬埔寨回国后一直在外交部亚洲司工作,先后担任综合处处长、亚洲司参赞,主管综合调研、东盟事务、亚太安全等。1997年调任 中国 驻 印度尼西亚 使馆工作,出任首席馆员公使衔参赞。1998年11月,傅莹被 江泽民 任命为中国驻 菲律宾 第八任大使。她成为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也是中国最年轻的女大使。《民族画报》的 巴义尔 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上任前,傅莹走访了许多单位,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材料,并专程去 山东 德州参观了 苏禄国东王墓 。明朝永乐年间,菲律宾古代国王 苏禄 访问中国,途中病逝于 德州 , 明廷 将其厚葬在德州,该国王的妃子和两个王子等十余人留驻中国守墓,并与明廷调拨的回民通婚繁衍。傅莹在这里感受到了她赴任后对发展中菲两国现实友好关系所必须作出的努力。 2000 年4月,傅莹奉调回国,出任外交部亚洲司司长,是该司建立以来的第二位女司长。此后四年,傅莹经历了东帝汶危机、阿富汗战争、中国与东盟建立 战略伙伴关系 等事件,并参与处理朝鲜半岛核问题、推动六方会谈。在此期间,其外交才干更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其中,傅莹尤以推动促成 朝核六方会谈 受人瞩目。朝核问题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自2002年10月以来,朝核问题再次突出,导致半岛局势紧张,也引起 国际社会 广泛关注。为了推动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中方邀请 朝鲜 和美国来华举行北京会谈。中、朝、美三方会谈于2003年4月23日—25日在 北京 举行,时任中国外交部亚洲司司长的傅莹作为中方代表团团长与朝鲜 外务省 美国局副局长 李根 、 美国 助理国务卿 凯利 率领的代表团进行了会谈。在三方会谈上,傅莹明确表示:中国期望通过对等和平的方式来解决朝核危机。最终,在这次会谈中,三方团长把手握在一起,各方同意,通过外交渠道,就继续会谈进程保持联系。这为后来的朝核六方会谈奠定了基础。 2004年3月,傅莹出任中国第十任驻 澳大利亚 大使。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派驻女大使。20余年来,先后共有37位女性担任驻亚非欧美等国家的大使。中国女性出使国家最初大多集中在亚非一些中小国家或 北欧 诸国。傅莹出使澳大利亚,是20多年来女大使一次重大突破,也是中国女大使任命的一个重大突破! 在 澳大利亚 担任大使期间,经历了 悉尼 领事馆政治参赞 陈用林 、以及原 天津 市国安局工作人员郝凤军等人的叛逃事件,努力消减这两起事件给中国造成的负面政治影响,并积极推动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双边关系。 出使澳大利亚期间,傅莹应邀做一场关于中澳关系的演讲,竟然有550多名听众闻讯赶来,而且都是自掏腰包、购票入场,这样的规模在澳大利亚实属罕见。看到这个阵势,主办方对傅莹开玩笑说:“比尔·盖茨来墨尔本演讲时都没有这么多人参加,看来你的魅力和吸引力超过了盖茨!”演讲结束后,现场观众的提问一个接着一个,踊跃程度让傅莹感到意外。这场演讲,最终持续了三个小时,大大超出了主办方的预期。坐在返回酒店的汽车里,傅莹思绪万千。她说:“在从事外交工作近30年里,我从未像今天这般强烈地感受到,中国的声音在国际上有这么多人认真聆听,推动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有今天这般广阔的空间。”傅莹在澳大利亚就任的三年,是中澳两国关系史上最好的时期,两国高层互访不断,政治互信加强,经济合作增长较快。 2007年2月份,在由 澳大利亚 华人团体协会主办的悉尼 华人 华侨欢送傅莹荣调晚宴上, 澳大利亚联邦 律政部长卢铎赞誉傅莹大使:“我政治生涯中所见过的逾千各国大使中的No.1大使,最能代表和维护中国的利益,最富有影响力和魅力。” 2008年4月11日,国家主席HJT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免去查培新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 驻大不列颠及 北爱尔兰 联合王国特命全权大使职务,任命傅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英国特命全权大使。傅莹也成为继 王海容 之后中国第二位副部长级的女外交官,而且是第一位独立驻西方大国的女性大使。   编辑本段 危机大使 自2007年傅莹出使英国以来,中英关系并不平静。然而,就在公众的注视中,傅莹一次次地化解了危机。 2008年西藏3.14打砸抢烧事件发生后,英国部分媒体不仅不报道骚乱实情,甚至不顾新闻道德和准则,刻意剪辑录像或加工图片,制造假象。中国 政府 和驻英 使馆 向有关媒体提出严正交涉,也陆续收到了一些媒体的致歉。但是,这些迟到的致歉根本无法挽救业已形成的负面影响――中国 大使馆 遭到暴力威胁,北京奥运会遭媒体唱衰,而更加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半个月后奥运 圣火 将开始海外之行。在伦敦,圣火能不能得以有尊严地传递? 傅莹决定正面出击,进行一次媒体公关。2008年3月28日,傅莹来到英国广播公司( BBC )第一新闻频道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早餐》,接受 现场直播 的电视采访。傅莹身穿中式服装,一头银色的短发,气质优雅干练,她怀里抱着两只憨态可掬的“福娃”,又使她平添几分亲切。“最近几个星期,人们每天都在议论北京奥运会,但是议论的方式和内容却让人错觉北京奥运变成了联合国首脑峰会,要负责解决全部的重大国际、国内问题。”听到傅莹的这句话,主持人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显然,时常关注国际新闻的人都有这种感受。傅莹继续说:“政治问题当然很重要,但讨论和解决它们有很多合适的方式,政治问题是不可能在足球场和游泳池里解决的。”“还奥运一个单纯的意义”――傅莹的这句话,道出了关注奥运会的人们的心声。 而谈起即将到来的火炬传递,傅莹既没有表现出忧虑,也没有大谈奥运火炬的神圣意义,而是来了个“换位”思考。她说:“不少中国人印象里的英国人,还是穿着黑色风衣、打着雨伞的形象,而透过火炬传递的镜头,没到过英国的中国人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英国。”包括主持人在内的很多伦敦市民终于感受到,奥运并不仅仅属于 北京 一个城市,圣火传递可以把伦敦和北京紧紧连接在一起。 事实上,北京奥运会只是个“由头”。英国人对西藏问题的误解和偏见由来已久。如何让英国民众尽快了解事件的真相呢?傅莹的目光再一次投向了媒体。 2008年4月5日,就在奥运圣火抵达伦敦的前一天,傅莹在英国的主流大报《 泰晤士报 》上发表了署名文章《奥运火炬不暗淡》(The Olympic torch is undimmed),细腻地描绘了自己过去在西藏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并佐以翔实的数据,将西藏的历史与现实娓娓道来。“西藏的美丽,曾吸引我数次前往……每次看到大昭寺门前磕长头的善男信女,看到藏族老奶奶摇着转经筒,看到年轻的喇嘛激烈地辩论教义,谁能不深深感动于他们的虔诚呢?”在她的笔下,西藏的形象不再神秘遥远。第二天,伴随着2008年伦敦的最后一场雪,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开始了。伦敦是圣火境外传递中路线最长、时间也最长的一站,但当时谁也没有料到,伦敦也将成为圣火遭到暴力阻截的第一站。傅莹大使作为火炬手参与传递,但很快就发生了“藏独”分子抢夺火炬这令人震惊的一幕。 4月13日,傅莹就在英国另一家主流媒体《星期日电讯报》上发表文章《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她以亲历者的视角,讲述了同行的中国志愿者所受的委屈,讲述了中国年轻人的愤慨,还讲述了自己的女儿对整个事件的不解,惟独把愤怒深深地藏在了字里行间。“在那些大声抗议、示威的人当中,很多人可能从来没有见过西藏。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西藏是备受喜爱的一片热土。”面对西方媒体不分青红皂白的随意评论,傅莹则毫不客气:“在西方,很多人抱怨中国对媒体不够开放。而在中国,我们则认为西方媒体应该学会如何努力获得尊重。” 在一周之内,两度在英国主流大报上撰文,这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此后,媒体上便不断传来傅莹的声音。2009年7.5事件后,傅莹发表在《 卫报 》上的文章再度成为热点。这篇《团结流淌在中国的血脉中》(Unity is deep in China's blood),以那首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开篇,对英国读者而言可谓新颖别致。文章紧接着回顾新疆的历史,谴责恐怖分子的行径,读来十分引人入胜。此文发表后,在《卫报》网站的读者跟帖中就有读者说:“这篇温和的文章,从中国人的角度反映了最近乌鲁木齐事件的事实和感受。我相信所有国家都珍惜团结、反对暴力。” 2009年11月,英国《 太阳报 》刊登了一条很有意思的新闻,说《X元素》(X Factor)这档电视选秀节目的选手,就住在中国大使馆的旁边,“粉丝”们没日没夜的守候与喧哗打扰了大使馆的日常工作,于是,中国大使傅莹“发飙”了,还“上诉”到了英国外交部。这条新闻,要描写有描写、要细节有细节,简直让读者想不信都不行。 这件事算不上大,因为一份大众娱乐报纸,杜撰了一条“新闻”,倒也无伤大雅。可是这事儿要说小,却也不小。《太阳报》是英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每天的发行量都在300万份以上,实际读者可能超过1000万。这件不大不小的事儿,处理起来很棘手,发个正式通告吧,未免小题大做,而故作大方又显得虚伪――用脚趾头都猜得出来,中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确实被《X元素》的“粉丝”们给烦得够呛。 傅莹再次作出反应。首先,二话不说,先把招儿接下来――“这真是太逗了,当读到关于我们大使馆卷入‘外交纠纷’的报道之后,我发现自己竟然也陷入了《X元素》的热潮之中。”接下来,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报纸爆料,我们就爆更猛的料――其实,大使本人也是《X元素》的“粉丝”,而且点评起选手来头头是道,甚至不吝赞美之辞:“他们十分有天赋,他们能拥有如此众多的粉丝,一点也不奇怪!” 再来一招“借东风”――向英国民众介绍一番中国的“超女”、“快女”等选秀节目,趁机让他们了解,地球另一端的中国年轻人也有着同样的娱乐与时尚。最后,话锋一转――“但是在中国,制片方可不会让选手住到居民区里去,否则成千上万的‘粉丝’一来,还不得把居民区淹没了吗”,坦然承认大使馆已经不堪忍受“粉丝”骚扰了。 一套“太极拳”打下来,不仅把误会澄清了,还让英国人看到了大使可爱的一面,甚至了解了当今中国年轻人的时尚生活。不得不承认,傅莹的沟通技巧实在高明。 但是,傅莹也并非总是柔声细语,在祖国需要的时刻,这位女大使同样能够做到有理有节、掷地有声。 2009年3月29日,伦敦金融峰会前夕,面对BBC的摄像机镜头,傅莹直言不讳地指出了外界对中国经济的误读:“当人们给中国扣上‘富裕’、‘有钱’和有大量外汇储备等各种帽子的时候,中国民众会感到这是在吹捧中国,甚至是在忽悠中国。”而在英国毒贩阿克毛被我国依法处决前后,傅莹干脆利索地拒绝了英方的所谓谴责抗议,就连英国的网友也拍手称快道:“中国这次干得漂亮!” 傅莹所表现出的幽默与机智,让人难以拒绝的柔性的表达方式,以及独特的气质和个性的语言,一改往日中国官员“不苟言笑、铁板一块”的形象,也正是她屡屡在关键时刻发出直击人心灵的声音,成就了她“危机大使”的美誉。当中国的对外宣传陷入被动时,难怪有人慨叹:中国的傅莹太少了! 事实上,如何向英国人说明中国以及中国的“西藏问题”,曾让傅莹头疼了很久,而这段心路历程,在奥运火炬伦敦传递过后一个月才终于在媒体上披露出来。傅莹说:“我们生气,我们愤怒,但是冷静下来以后还要考虑怎么办,还要考虑今后怎么跟这个世界打交道。我这些天一直在观察,一直在思考。怎么样让我们的声音出现在西方的媒体上,怎么样能让更多西方的公众了解我们的立场,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她克制住一时的情绪,用理智的头脑控制着细腻的文笔,写出了那篇产生了广泛影响的《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 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傅莹曾一度产生过放弃发表这篇文章的念头。当时,虽然中方的奥运火炬团队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冲击,但英国的媒体却漠不关心,依旧不负责任地鼓吹所谓“西藏问题”。“后来我看BBC转播奥运火炬在旧金山的传递,评论员尖酸刻薄的评论令我觉得他们实在太不可救药了,就放弃了发表这篇文章的想法。”2008年4月经历了北京奥运火炬海外传递过程中发生的风波后,傅莹在接受本刊书面采访时这样写道。 几天之后,傅莹到英国电讯媒体集团(Telegraph Media Group)与管理层人员座谈。她直言不讳地指出,对3.14事件和奥运火炬传递的歪曲报道已经引起了海内外华人的强烈反感,西方媒体应该恪守职业道德,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而这家集团的高管则坦承,英国媒体普遍对中国缺乏了解,他也表示英国公众对中国并无恶意。眼看北京奥运越来越近,人们对中国的兴趣也不断增长,英国电讯媒体集团的高管趁热打铁,表示愿意加强英中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愿意为英中公众之间的健康辩论提供机会和平台。傅莹感到,这家传媒企业的态度是友善的,便同意将《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给他们发表。而《星期日电讯报》果然没有辜负傅莹的信赖,既没有随意删减,也没有断章取义,而是全文刊发。 事实证明,傅莹的决定是成功的。这篇文章,不仅在英国引发了一场辩论,还被其他一些国家的报纸转载。香港《 大公报 》曾评论说:“动之以情,也更有一种力量。她不断以个人化的表达方式,传达中国人的感受与声音,以心香之诚,泪酒之悲,纪其实而存其真。相信绝大多数心是肉长的西方人,也会闻之亲切、思之动容的。”傅莹说:“这件事给我的启发很大,说明国际社会是希望听到我们的声音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和运用机会。”此后,她就再也没有放松过与英国媒体的联系,时常走访英国各大电视台、电台、报社,与媒体高管会谈,把中国的想法和立场源源不断地“灌输”给这些掌控着英国舆论的人。 虽然现在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兴趣很大,也有了解的意愿,但是了解的途径有限,了解的程度自然也就不尽如人意。“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在逐步增加,但是相对而言,还是很不充分的。”在2008年那次书面采访中,傅莹对本刊这样写道,“英国人喜欢看书,但是在英国的书店里找找看,能够把今天的中国说清楚的书太少了。”可能就是出于这个原因,傅莹从不放过与英国主流人群和年轻一代的沟通机会。牛津、剑桥、伦敦政经学院等著名学府,还有各类非政府组织,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她在这些平台上发表演讲时,既不避讳热点,也不惧怕争议,例如中国是强国吗,中国的崛起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中国将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与能源等,都是她的话题。 正如傅莹所说,只有“实事求是,要早说话,要多说话,说明白话”,才能化不利为有利,化消极为积极 。 2009年12月外交人事调整中最夺人眼球的当属傅莹由驻英大使晋升为副外长。 傅莹的晋升,可谓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在过去两年中,她在英国的表现堪称优异。最重要的是,与中国外交官普遍的讲究纪律、缺乏亲和力不同,她的公关工作做得很好,以至于国内出现“傅莹模式”的说法。傅莹的晋升也是当局对傅莹模式的认可。 傅莹个人无疑是成功的,但这不代表傅莹模式能够在中国外交战线大面积复制。换言之,学她并不容易。不过,大使为驻在国媒体撰文先例一开,其他外交官所受的限制也就少了。 编辑本段 所著文章 《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 4月6 傅莹 日那天早上,我看着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不禁想:今天的北京奥运火炬 伦敦 段的传递将会怎样? 大约八个小时以后,当第80位火炬手,英国著名 中长跑 运动员霍尔姆斯手举 祥云火炬 ,跑上千年穹舞台,点燃了圣火盆时,场内4000多名观众一片欢腾。 这一天将以北京和伦敦之间的一次碰撞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个碰撞火花四溅,充满躁动,中国是首次举办奥运会的发展中国家,而英国则是迎接火炬的第一个西方国家。 在返回机场的大巴上,北京奥组委年轻的女士们,包括前奥运冠军乔,都坚定地认为是全英国的人在跟她们作对。一个女孩说,"这哪里是养育了莎士比亚和 狄更斯 的国家啊!"另一个说,"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到哪儿去了?"我花了很长时间试图说服他们,但从她们潮湿的眼睛中我明白,我没有做到。 我完全理解她们的看法。她们一整天都在车辆间来回穿梭,照应火炬手,鼻子冻红了,双手冰凉,前一天晚上只睡了三个小时的觉,有些人刚刚吃上午餐留下来的三明治。更糟糕的是,她们一路上还要反复经受暴力冲抢火炬的行径。 而我很幸运地坐在后面的车上,有机会看到数万伦敦人顶风冒雪前来欢迎火炬,有挥手致意的老人,也有在风雪中表演节目的演员们。 夜幕降临,看着奥运包机慢慢滑动到跑道上,我不禁想,飞机是否变得更加沉重了?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这个艰难的旅程将让13亿中国人民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一个年轻朋友看了BBC对火炬伦敦传递的转播,他在给我的信中写到,此刻百感交集,有悲哀、愤怒,也有不解。像他一样,很多人可能从中领悟到,中国融入世界不是凭着一颗诚心就可以的,挡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这堵墙太厚重了。 最近,在中国两亿网民中最流行的不仅是有人企图抓抢火炬的场景,更是一些感人至深的场面,例如火炬在巴黎段的传递中,坐在轮椅上年轻纤弱的中国残疾人运动员 金晶 ,用自己的双手和身躯紧紧护住火炬,使冲抢火炬的暴徒无法得逞。中国网民们对一段时间以来,西方一些媒体不惜使用移花接木的手段和来自别国的假照片攻击中国进行所谓"镇压",也感到尤为愤怒。 而在这堵墙的另一边,情况则完全不同。像我这样身处中西方之间的人,不能不对中国和西方国家公众之间彼此印象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下滑的趋势深感忧虑。 我不禁要问:为什么在涉及中国的问题上,一些媒体的一概而论的随意批评能够被西方公众不加思考地接受,为 傅莹 什么没有人质疑,这样的批评到底涉及到哪些具体问题,确切情况如何?为什么一些报道,包括数字,能够在毫无事实依据的情况下连日登载在新闻里面? 那些大声抗议和示威的人里,很多可能从来没有见过 西藏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西藏是备受喜爱的一片热土,关于西藏的信息也很充足。每年有四百万游客到西藏 观光旅游 ,过去五年,西藏 农牧民 收入增长了83、3%。2006年,西藏全区有学校1000多所,在校学生50多万人。西藏有宗教活动场所1780余处,平均每1600人一处,比 英格兰 地区每3125人一座教堂的比例还要高。在宗教卷入政治这一复杂的问题上,分裂是不能接受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人民群众衣食无忧,居住条件不断改善,而解决温饱问题正是历届中国政府多少个世纪追求的政策目标。西藏有自己的自然特色,不会像东部城市一样完全工业化,但是它会以符合自己条件的方式,与中国其他地方一样不断取得进步。 我亲身经历了中国逐步扩大的开放过程,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坚定支持者。 80后出生的中国年轻一代成长在国家不断繁荣富强、人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自由度不断扩大的年代。在最近事态的冲击下,他们开始对西方世界进行新的集体的反思。我的女儿也是西方文化的爱好者,在我们周末长时间的网上交谈中,她至少问了几十个'为什么'。我深深地感受到她的困惑。很多对西方持有浪漫看法的年青人,对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的企图十分失望,而妖魔化往往会引发相应的反作用。 我衷心希望通过这些事情中国的年轻一代能够对西方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西方国家仍然是 中国改革 进程中的重要伙伴。 在西方很多人抱怨中国对媒体不够开放。而在中国,我们则认为西方媒体也应该学会如何努力获得尊重。如果西方媒体能够更加关注和报道今天中国的真实情况,而不是纠缠一些不存在的或者陈旧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改善他们的声誉。 我在英国的这一年里,深感外界对中国的报道比80年代中期我在英国留学时多多了。大多数的报道还是贴近中国的实际的。中国也处于信息爆炸的年代。希望西方国家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努力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多了解真正的中国。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 编辑本段 关于世博 傅莹:世博会在中国国际化进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2010年5月3日在世博会波兰馆时说, 上海世博会 为中国人了解世界提供了特别好的机会,在推动中国国际化过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 她说,全世界对中国都很关注,“中国人民要尽可能快地适应世界对中国期待升高的现实,世博会就给大家带来这个(适应的)机会”。 傅莹说,中国的生产方式处于转型期,消费者的理念也需要变化,世博会对中国的生产者是一个刺激创新的机会,对中国消费者观念的革命性变化也具有历史性意义。 另一方面,中国人以自己对世博会的参与,宣告了参与国际化的热情。“每一个排队的人都在向世界宣告中国人对世界的兴趣,”傅莹说,“很多外国人来到世博会,最感兴趣的可能就是(了解)中国人。” 在参观过程中,她拍了很多展馆外排队长龙的照片:“这让我很感动,这些排队的人群本身就是最好的展览,表明我们对世界非常有兴趣。 ” 傅莹说,她参观了中国馆和 英国 馆、 德国 馆、 波兰 馆等展馆。每一个外国展馆都有自己的特色,在很短的时间里,向参观者说明自己,把自己的国家展示出来。中国馆也很好地说明了自己,特别是8分钟电影让她感动,《 清明上河图 》也让她震撼。 2010年5月3日年下午3点多,傅莹出现在波兰馆,波兰总代表麦伊曼一一向她介绍了波兰馆内的展示:剪纸是波兰传统的民间艺术;这个视频展现了波兰过去的生活,那时人们的生活很艰辛……傅莹饶有兴致地看着,并不时和麦伊曼进行交流。 “波兰馆民族色彩很浓,这说明,这个国家对自己的历史非常自豪。而且波兰馆特意选择了很多和 中国文化 有联系的元素,比如剪纸、龙等。波兰馆的“微笑”十分温暖人心,无形中拉近了中波人民之间的距离。”傅莹对波兰馆如此评价。 谈中国馆:“我最爱的当然是中国馆,看到那部讲述一个家庭四代人故事的《历程》,我流泪了。我觉得人物选得非常好,那位老先生是一个农民,通过他们家几代人的聚散离合来展现他们和我们所生活过的农村与都市。我们中国人就是这样,一代代从山里走出来,再走向城市,我觉得这部片子让人知道‘我是谁’。还有《清明上河图》实在太棒了,我认识的一些欧洲人说要把这做成DVD,以后拿到学校里让孩子们看。” 谈 沙特 馆:“沙特馆非常上心,做了精心的设计。之前中国人对 沙特阿拉伯 并不了解,但参观完沙特馆之后,参观者就会知道沙特是怎么样的国家了。” 谈英国馆:“英国馆独具匠心。当时英国馆命名时还有点犹豫,工作人员询问我叫什么名字比较好,我说‘蒲公英’就很好。英国人说这个名字在网络上投票分也是最高的,很高兴,英国馆后来真的取名为‘蒲公英’。” 谈德国馆:“德国馆非常丰富,用灯光、色彩和声响打造的‘人文花园’、展示德国设计产品的‘发明档案馆’和‘创新工厂’、展示各种德国发明的新型材料的‘材料 之园 ’,参观到最后的‘动力之源’,还让你大声叫,一刻都不让你闲着。”
6434 次阅读|7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23 16:45 , Processed in 0.051251 second(s), 9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