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zhubay.com

珍珠湾全球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tag 标签: 中国古代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史海]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中国古代四大美女[4P]
热度 1 zjx 2017-6-21 23:30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一、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末期越国美女。浙江诸暨苎萝山下有东西两个村子。村中的人大多数姓施,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人称西施。西施天生丽质,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中的“沉鱼”,讲的就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 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勾践的越军在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被吴国军队击败,败退到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王夫差求和,勾践入吴为人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谋复国。获释后,勾践针对吴王好色淫荡的弱点,便想施美人计,献上美女迷惑夫差,其中就有西施。 当时西施仅是村中最貌美的女孩子,并无其他特长。时人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有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方面。于是,越王勾践命乐师教西施歌舞、步履、礼仪等。过了三年,勾践让范蠡带着西施进献给吴王。范蠡见到吴王,跪拜说:“东海贼臣勾践,感大王之恩德,遍搜境内,得善歌舞者,以供洒扫之役。”可是相国公伍子胥进言吴王:“臣闻:夏亡以妺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国之物也,王不可受。” 吴王见西施貌美如花、体态婀娜,非但不听伍子胥的劝谏,反而马上把西施收了下来,并在姑苏台建造春宵宫,在灵岩山上建造馆娃宫,还修筑大水池,以供西施嬉戏游玩。夫差沉迷于西施的美色,荒废朝政。勾践趁机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然后乘虚而入,一举消灭了吴国,一雪前耻。 与西施有关的成语及谚语: 沉鱼落雁:意思就是,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其实,“沉鱼落雁”是个成语,有学者认为出自《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说动物与人对“美”的认识存在差异,引申意为不同的人对同一概念的认识存在差异。也有人认为唐代宋之问歌咏西施的《浣纱篇》:“鸟惊入松萝,鱼畏沈荷花”是这个成语的出处,沉鱼指的就是西施。相传她在江边浣纱,水中的鱼儿看到她的美貌,都惊艳得忘记了游水,渐渐沉入了江底。 东施效颦:东施:越国的丑女,代指丑妇。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出自《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pín,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西施因患心病而捧心皱眉,同村丑女东施看见觉得十分美丽,于是摹仿西施捧心皱眉在村里走来走去,然却更见其丑,结果同村的人纷纷走避或闭门不出。东施只知道西施捧心皱眉好看,却不知道为什么。比喻不衡量自身的条件,而盲目胡乱的模仿他人,以致收到反效果。 《红楼梦·第三十回》:“宝玉心中想道: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叹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不但不为新奇,且更可厌了!” 西眉南脸:意思是春秋时美女西施的眉和南威的脸。西施和南威都是春秋时的美人,所以又并称“威施”,后泛指美丽的女子。出自唐代李咸用《巫山高》:“西眉南脸人中美,或者皆闻无所利。” 情人眼里出西施:意为情人眼中的伴侣,都是只看优点而轻忽缺点。原是宋代谚语,典出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山谷上》:“谚云:情人眼里有西施”。 《史记》、《春秋》、《左传》等均未载西施其人其事。先秦诸子有只言片语言及西施者,如《墨子》曰:“吴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沈,其美也。” 西施的结局成迷。由于正史没有明确记载,西施的归宿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范蠡与西施相恋,吴亡后,范蠡不要越王勾践的封赏,携西施悄然离去。两人生下一个儿子,从此隐居太湖,逍遥度过余生。《越绝书》称:‘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另一种说法是越国灭了吴国以后,勾践的夫人见到西施美丽漂亮,怕勾践看上她,而且吴人认为西施是祸国的妖孽,于是就将她放进皮袋之中沉于江底。《吴越春秋·佚文》称:“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chī yí,皮囊)以终。”《东周列国志》云:“勾践班师回越,携西施以归。越夫人潜使人引出,负以大石,沉于江中,曰:‘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 二、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落雁”,汉元帝时期的宫女,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王嫱,字昭君,西汉时南郡(今湖北省兴山县)人。汉元帝时,以良家女子的身份被选入皇宫为宫女,《后汉书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当时后宫充盈,元帝宠幸后宫时,是按照画像选人的。传说画工毛延寿趁机勒索宫女,宫女们为了自己能被皇帝选上,争相贿赂毛延寿。昭君相貌出众,品格高尚,不屑于此种伎俩谋求皇帝的宠爱。毛延寿得不到昭君的钱财,便故意把昭君画的很丑。《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汉元帝宫人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招之。其中常者,皆行货路。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使得昭君进宫数年,皇帝没有宠幸过她。《后汉书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说她:“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 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见汉天子请求和亲,元帝“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乃请掖庭令求行”,自愿请求嫁给匈奴单于。到了昭君出塞那一天,元帝见昭君美貌冠于汉宫,不禁大吃一惊。他本想留下她,可是又怕失信于番邦,只好忍痛割爱。《后汉书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描写这个场景非常生动:“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来元帝大为恼火,杀掉了毛延寿等画工,没收了他们的贿财。 呼韩邪单于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她与呼韩邪单于育有一子,名为伊屠智牙师,后来被封为右日逐王。 昭君婚后三年,呼韩邪去世。按照匈奴民族的习俗,昭君应再嫁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王昭君想回归汉家,上书汉成帝,成帝未允。《后汉书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说到:“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王昭君和复株累单于共同生活十一年,夫妻恩爱。育有二女,长女为须卜居次(公主之意),次女为当于居次。复株累单于去世后不久,昭君也去世了,葬于“青冢”(现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南)。昭君和亲对于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起到了沟通与调和作用,得到历史的好评。 “沉鱼落雁”之“落雁”的典故: 传说昭君出塞时,行于大漠之中,一路上心绪难平,伤怀于自身命运和离家的愁苦,因而在马上弹《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的掉落在地上。因而“沉鱼落雁”中的“落雁”就此得名。 三、貂蝉: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闭月”。也是其中唯一一位无正史记载仅存在于小说戏剧中的的美女,曾登场于小说《三国演义》。 一般认为,“貂蝉”并非本名。貂蝉的生活年代约在东汉末年,其事迹大多出现在说书话本的故事当中,最后由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整理创作出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 按照史书的记载,“貂蝉”一词中,貂指貂尾,蝉指附蝉,合称“貂蝉”。自秦朝开始,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及两宋,貂蝉一直都是部分高官和将领头上必不可少的配饰。 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以史实为主线,结集了很多民间故事,其中貂蝉的形象脍炙人口。可是,在正史中并没有发现有关“貂蝉”的记载,只有吕布和董卓侍婢私通的寥寥一句话纪录。《三国志·吕布传》记载:“卓(董卓)常使布(吕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这个事件中的侍婢并没有姓名的记载,更没有明示“貂蝉”这个名字。 在《三国演义》中,貂蝉是司徒王允的义女,长得艳丽明媚、楚楚动人,方二八年华(十六岁),深有报国之心,知悉王允对于董卓的乱政深感无助,便决定献出自己来对付乱臣贼子。王允定下连环美人计,欲以貂蝉离间董卓与养子吕布的关系。他先是把貂蝉悄悄许配给吕布为妻,再公开把貂蝉送与董卓做小妾。貂蝉嫁给董卓后对吕布暧昧送情,周旋于此父子二人之间。貂蝉以美人计同时获得董卓与吕布二人的爱恋,令本以父子相称的二人产生嫌隙,后来更成功挑动吕布与王允合作,刺杀了董卓。 《三国演义》第十六回提到吕布妻室时交代了吕布“后娶貂蝉为妾”与及“貂蝉亦无所出(子女)”。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中,吕布将要败亡之前,貂蝉有过短暂的出场,劝诫吕布“将军与妾作主,勿轻身自出”。吕布放弃了陈宫的妙计,日夜与妻子严氏及貂蝉饮酒解愁,士气败坏,将领离心,最后吕布灭于曹操之手。吕布死后,罗贯中没有再向读者介绍貂蝉此后的下落。 闭月羞花之“闭月”的典故: 《三国演义》中王允的义女貂婵在后庭拜月,忽然轻风拂面,浮云遮月。这场景正好王允看见,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里。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四、杨玉环(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号太真,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羞花”。 杨玉环美丽漂亮,气质超凡脱俗。李白在《清平调》诗中形容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杜甫有《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花江草岂终极!”白居易的《长恨歌》更是专为她所作,诗中形容她:“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杨氏,正史未载其名,仅知《旧唐书 列传第一 后妃上》记载,杨氏“号太真”,100年后的唐人郑处诲所撰《明皇杂录卷下》中说“贵妃小字玉环。”杨玉环为隋朝宗室后裔,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的王妃。《旧唐书 列传第一 后妃上》曰“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武惠妃薨,后廷无当帝意者。或言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廷” 于是公爹唐玄宗听从大臣建议将杨氏召入后宫,册封为贵妃,这时杨氏反成为前夫李瑁的庶母。杨玉环自入宫以后,以自已的妩媚温顺及过人的音乐才华,受到玄宗的百般宠爱;宫中呼杨氏为“娘子”,杨贵妃受到的礼数实际上等同于皇后。 杨贵妃备受玄宗宠幸,她的家族因此飞黄腾达,很多人都获授官爵或赏赐: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她的堂兄杨国忠原为市井无赖,为人奸诈好赌,但也封官入阁、把持朝政。唐玄宗此后愈加沉溺于酒色,政治更为腐败不堪。杨氏家族飞扬跋扈、胡作非为,乱令当朝,使得朝野均对杨家产生了巨大怨恨。 天宝十四载(755年),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旧唐书 列传第一 后妃上》载:“禄山反,以诛国忠为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 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禁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率随驾禁军军士哗变,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结果杨国忠被乱刀砍死。 陈玄礼等又请诛杨贵妃。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路边佛堂的梨树下。《旧唐书列传第一 后妃上》:“及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yì,埋葬)道侧,年三十八。”这也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的由来。 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没有找到。 关于杨贵妃之死还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东渡日本。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杨贵妃南逃,扬帆出海飘至日本。在日本生活了三十年,病逝于京都,享年六十八岁。日本山口县“杨贵妃之乡”建有杨贵妃墓。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就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 虽然有不同的说法,但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旧、新《唐书》与《资治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 玉环羞花。相传杨玉环刚入皇宫时,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在宫苑赏花,无意中碰到了含羞草,草叶立即卷了起来。宫女们都说这是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玄宗听说“羞花美人”之后,立即召见,封玉环为贵妃。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 贵妃之体态。后人有成语“环肥燕瘦”,多认为杨玉环体态丰盈较胖,其实这种认识与实际情况应该是相距甚远。当时的大诗人李白曾经奉诏进宫,近距离见到过杨贵妃,并现场为贵妃作诗,即为著名的《清平调词三首》,第二首诗赞美贵妃的身形和美貌曰,“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而且据《旧唐书列传第一 后妃上》记载,贵妃“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杨玉环代表舞即为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其舞蹈水平也常被人与赵飞燕相比较,她还十分擅长胡旋的舞姿,由此可见,贵妃身姿一定十分窈窕。
个人分类: 史海|4979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历史】惊悚刑具:让古代女囚生不如死的酷刑“铁莲花”[11P] ... ...
zjx 2017-6-19 23:12
导读:“铁莲花”——当女囚坐的上去时,狱卒拉动木马尾部的一个机关,“铁莲花”便会一开一合地在她的下体内不停旋转,让女囚顿时痛疼难忍,大有生不如死之感。那么,“铁莲花”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残酷的刑具,为何会让古代女人望而生畏、听之胆寒、坐之魂飞魄散?   据有关资料记载,“铁莲花”是中国古代一种酷刑,专门针对那些所谓“不守妇道”的女人而制作的。古时候有一种针对女性的酷刑叫做“骑木驴”,也叫做“骑木马”,而致命的铁梨花就隐藏在“木驴”的背部,对于那些所谓“不守妇道”的女人,通常让她们骑在“木驴”上,官吏审问时如果不老实交代罪行,官吏就会命衙役们转动木驴上的旋转铁梨花,对女性下体进行折磨,这时候他们往往痛疼难忍,叫声凄厉,发出哀求,甚至昏厥过去。原来,“铁莲花”是一种由锋利铁片组成的花朵状刑具,形似莲花,所以取名“铁莲花”。不难想像,当它展开并转动时,能把一层下体的血肉绞下来……因此,只要狱卒拉动木马尾部机关,“铁莲花”便会一开一合插入其下体,并不停地旋转,当即令女性痛不欲生,大声哭喊。堪称中国古代最残酷的经典刑具之一。   据有关史料记载,第一次女性罪犯被判“骑木驴”,应该在北宋时期。古典名著《水浒传》中就有关于北宋时期女人“骑木驴”的描写。那是在武松怒杀潘金莲和西门庆之后,惯拉皮条和教唆杀人的王婆被判处“剐刑”:大牢里取出王婆,当厅听命。读了朝廷明降,写了犯由牌,画了伏状,便把这婆子推上木驴,四道长钉,三条绑索,东平府尹判了一个"剐"字,拥出长街。两声破鼓响,一棒碎锣鸣,犯由前引,混棍后催,两把尖刀举,一朵纸花摇,带去东平府市心里,吃了一剐。” 其实,在北宋时期,所谓“木驴”通常是一面圆长型的木板,下面安装有四条支撑的驴腿或滚轮,如同一张普通的条凳。所不同之处,首先是其表面并不平坦,而呈现一定的弧度,类似驴背的形状;另外于长木板正中间,安装一根约二寸粗、一尺余长的圆木橛子向上直竖,象征驴球,因而一般称呼此类残酷刑具为“木驴”。   当被判死罪的女犯三审定谳之后,她的全身衣裤将被完全剥光,验明正身,然后衙役们将女人捆绑妥当,便可将她的双腿分开,下体对准那根驴背上的粗木橛直插进去。接着,用铁钉把女犯的两条大腿钉在木驴上,防止其因负痛而挣扎。然后由四名大汉抬着“木驴”上的女犯人游街示众。   有关资料表明,在女犯人“骑木驴”游街的过程中,河北、山东等地会使用带刺的荆条,也就是《水浒传》中所说的“混棍”,一边抽打女犯的后背,一边强迫其高喊:"淫妇某氏,于某月某日犯淫,于此木驴游街示众,警示众人,莫如妾身之下场!",其余大部分地区则会在游街时以水火棍狠打女犯的乳房和臀部,以增加其羞辱感和疼苦。 到了明末清初,“骑木驴”的刑罚更加残酷。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的“骑木驴”的过程是这样的:先在一根木头上竖起一根木柱,把受刑的女子吊起来,放在木柱顶端,使木柱戳入下体内,然后放开,让这名女子身体下坠,直至木柱“自口鼻穿出,常数日方气绝”。   清朝时期,官场刑狱又发明了比较复杂的“木驴”刑具,与原先“木驴”不同的是,这类木驴上面的木橛子下面连接了偏心轮一类的活动机关,可在木驴移动时由车轮带动木橛子在女犯人的下体里一下一下地抽插。更重一点的木驴在插下体木橛子的后面,还会加上一根套入女犯肛门的木橛,以在游街时对年轻女人的身体造成更强烈的刺激,痛苦和凌辱。   判处木驴游街的女犯在处决前会被剥光全身衣服,在游街当日于处决的刑场或其它公众场合强迫展示其乳房,下体和肛门。有些女犯进行游街前会遭到衙役的公开轮奸或残酷的妇刑凌辱,以达到恫吓民众和削弱女犯人体力避免反抗的效果。但依照惯例禁止在她们的裸体上留下可辨认的伤痕。而对于那些还是处女或年轻少妇的人犯,在游街前要接受衙役的强奸“破身”是不成文的规定,这是为了避免她们相对娇嫩的下体在木驴游街时大量出血,而撑不到刑场即受刑不过身亡,因此必须在游街前先把她们的处女膜弄破,并充分开发其下体。这类的破身一事,通常由资深的刑律人员于游街前一日进行,不过也有在当日上午于游街前公开破身的。  据有关史料记载,女犯人“骑木驴”游街示众时,上身通常除反剪双手外不做固定,给予其一定的回旋空间以避免过度挣扎造成的下体伤害。但由于强烈的耻辱感和痛苦,游街时会将女人的双脚脚踝以脚镣或麻绳固定在木驴车底板两侧的铁环上。女犯人的背后会被插上书明人犯姓名籍贯和罪行的朱批标牌,表示验明正身等待处决,然后“木驴”才可正式开动。   女犯人游街示众时,“木驴”上的两根木橛会一上一下交替插入女犯人的下体和肛门,引发一种极为残酷、类似轮奸的痛苦感觉,让其感到一种身体将被捅穿的极度强烈的恐惧与刺激,由于女犯的双腿被分开固定在驴背的两边,使她们完全无法藉由夹紧大腿缓解每一次抽插的威力,只是造成体力无谓的消耗,并让位于身体重心的前后两个孔穴受到比一般性行为强劲许多的刺激,许多身形较为娇小的女犯人,甚至因为木驴捅刺的力道过于难以承受,而在游街的半途大便失禁。   同时,由于女犯人的双腿被分开固定,其被木橛子抽插的下体和肛门,在游街时将会往前方暴露出来,围观的百姓可以清楚地看见刑具在女人身体中进出的过程。而由于木橛在下体的抽动比进行一般性行为时猛烈,乳房比较大的女犯游街时,其双乳也会随着身体的上下摆动被插得一挺一挺地剧烈跳动,而押解的护卫人员也会在游街时玩弄女人的乳房和屁股给百姓观看,直接加深了游街示众时对女犯人人格的空前凌辱和色情气氛。   为了避免女犯人被木驴整死,有的地方官场刑狱对“木驴”在安全性上还做了更完善的改良。他们在“木驴”上的木橛子正中间开有一个孔,可以用活动唧筒将温热的香油注入女犯人的下体内起润滑的作用。但于此同时,每一次木橛的抽动和香油的喷射,都会对女犯的下体和肛门造成更为强烈的刺激。 在当时,女犯人“骑木驴”游街示众的时间长度通常不会超过三个时辰,一般自辰时初示众到午时为止。而由于女犯必须用力绷紧双腿以抵抗下体和肛门处的压力,所以行刑前将她们从“木驴”上解下来时,没有一个能够自己站起来。此时,受刑的女犯人被坚硬的木橛子捣烂了子宫和内脏,大都是气息奄奄,昏死过去。这些女犯人在游街示众之后,一般还会在刑场上继续示众其赤裸的身体,直到正式执行死刑。   清朝晚期,清朝统治者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时候,对于被俘虏的太平军得女兵也采取这种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骑木驴”酷刑。1860年6月13日《华北先驱报》上就发表一封目睹清兵凌迟太平军俘虏的信件。这封信件的主要内容是:   在太仓被占领的次日,上午11时光景,有一大批太平军俘虏被押送到卫康新附近清军营地。这批太平军俘虏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从刚出世的婴孩,到八十岁蹒跚而行的老翁,从怀孕的妇人,到十至十八岁的姑娘,无所不有。清军把这些妇女和姑娘,交给一批流氓强奸,然后拖回来让她们“骑木驴”。有些少女,刽子手将她们翻转来面朝天,撕去衣服,然后用刀直剖到胸口。这些刽子手做剖腹工作,能不伤五脏,并且伸手进胸膛,把一棵冒热气的心掏出来。还有很多吃奶的婴儿,也从母亲怀里夺去剖腹。这些太平军俘虏,最后有的被剖腹杀害,有的遭凌迟处死。 由此不难看出,“骑木驴”也罢,“铁莲花”也好,无疑都是古代历史上最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残酷刑罚,是人性恶念最典型最集中的体现,在古代男权主义统治下的社会,女人的命运和结局大都是十分悲惨的,尤其是被男人们认为犯了什么错误的女人,不仅要遭到封建统治者的肆意摧残。而且成为男人们集体发泄的对象。   古代针对女囚的十大酷刑排行榜:   NO1.古代惩罚女囚的十大酷刑之一——骑木驴   骑木驴是古代专门惩治那些勾结奸夫谋害亲夫的女人所用的酷刑。据《二十四史演义》说,明末的骑木驴是这样的:先在一根木头上竖起一根木柱,把受刑的女子吊起来,放在木柱顶端,使木柱戳入阴道内,然后放开,让该女身体下坠,直至木柱“自口鼻穿出,常数日方气绝”。   据历史记载,木驴有许多种样式,大致可因当地的制造工艺水平高低,分为繁简两种。简单的,不过是一段圆木头,下面安四条腿,像一张条凳,所不同的,第一是“凳面” 不是平的,而是呈圆弧形;第二“凳面”正中间,有一根二寸来粗、一尺多长的圆木棍儿,向上竖着,象征驴的器官,这就是这种刑具被称为“木驴”的原因。   女犯被判剐以后,就把她全身衣裤剥光,把她强按在木驴上,关键的是一定要把木棍插进女犯下身。女犯负痛,当然要挣扎,所以还要用四枚大铁钉把女犯的两条大腿钉在木驴上,然后由四名大汉抬着木驴游街。游街队伍的前面,敲着破鼓、破锣,之所以一定要用破鼓、破锣,绝不是没有好锣好鼓,而是一定要和县太爷出行的“鸣锣开道”有所区别。   在游街的过程中,还要用带刺的荆条。也就是《水浒传》中所写的“混棍”抽打女犯的后背,要她高喊:“我是谋杀亲夫的淫妇,大家来看我的下场!”这是中国传统酷刑中,专门用来对付“红杏出墙”又加“谋杀亲夫”的妇女的。充分体现了男权社会、夫权社会对“不守妇道”女性的残酷摧残。 所谓“繁式”,估计可能是“科学技术”发达、木制机械制作技术精良以后对传统“手抬”木驴的技术改进:繁式木驴,肚子里是空的,四条“驴腿”,各安木轮,女犯游街的时候,不是被抬着走,而是有人在后面推着走。关键的一笔,是木轮连着一条“制动杆”,制动杆连着木驴肚子里的一个“偏心轮”,偏心轮又连着象征驴器官的木棍儿。所以,木驴往前推,木棍就能上下伸缩。往往女犯还没有押到刑场,由于木棍儿捣烂了内脏,早已经半死不活,气息奄奄了。   NO2.古代惩罚女囚的十大酷刑之二——笞杖   在古代社会,女人千万不能沦为女囚,而一旦沦为女囚,轻则在堂上被裸体笞杖,即杖臀,或叫打屁股;重则被脱掉裤子游街示众,名曰卖肉。而在大牢里被牢头玩弄、奸淫则更是家常便饭。   笞杖是中国古代使用得最广泛的刑罚。一些朝代规定笞杖之刑是杖臀,即打屁股。若是妇女犯罪需用笞杖,也是杖臀。宋、元两代都有去衣受杖的规定。   到执行刑奖那天,原告一方事先选约集亲友,一齐去到公堂,名曰“看打”。他们又花钱买通行刑衙役,在行刑时对受刑女子百般凌辱。衙役做这行是很在行的,他们的脚段有“掘芋艿”、挖荸荠”、“剖葫芦”、“剥菱角”等名纲。有时县官还未降堂,衙役先把被告女子裤子脱掉示寡,随即拉到门后大街上,名曰“卖肉”。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妇女受不了这样的侮辱,回去后便自尽而亡。还有一种常规:被告妇女必须光着脚过堂。未过堂之后,先在衙后摘着刑具暂押。这时仇家就乘机闹事,怂恿无赖子弟把这妇女的鞋子脱掉,裤子褪下,有的人顺脚把鞋子拾去,满街人随意传看。如果这天县官不出堂,第二天照样寻闹一番。在过堂之后,还要监押在衙门后示寡一天,无赖子弟又去终夜围瞅,抚摸挑逗,嘻笑取逗。 妇女侮辱难耐,有的当场碰死。明朝嘉靖年间浙江总督胡宗宪因罪被逮捕后押送进京,他的妻子和女儿在杭州均被拘捕,就受到这样的侮辱。浑代女子裸体受杖的做法有增无减。晚浑文人俞樾记述过这么一件事:某县令年方少壮,为人轻沉佻达,最喜欢谈论桃色新闻。他审理案件,发现有涉及到闺阃方面内容的,就故意牵扯,定为奸情,然后将妇女裸体行杖。他常对人说:“刑律上明文规定,妇女犯罪应决杖者,‘奸者去衣,余罪单衣决定,妇女犯罪应决奖’。行杖时是打臀部的,所谓单衣就是单裤,去衣当然就是去裤了。”别人辩不过他,他一直坚持这样做。后去他因贪污罪被处死,家产被籍没,妻子流落为娼,有人说这是他裸杖妇女的报应。 清代裸杖女子还有更狠毒的例子。乾隆时期,平阳县令朱乐在任职期间特制厚枷大棍,常对犯人施用严刑,对奸情案件更不放松。有一次审问一名妓女,命令衙役把她脱光衣服以杖责,又让衙役用杖头捅入妓女的下部。朱乐得意地说:看你还怎么接客。 根据记载,唐宋明清以来,针对女犯人有特别严厉的刑罚,史称“五刑”,分别如下:刑舂、拶刑、杖刑、赐死、幽闭(宫刑),这些刑罚,看了让人胆寒,从这些刑罚里面,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女子的地位是如何低下。牛筋鞭刑   NO3.古代惩罚女囚的十大酷刑之三——拶刑   古代对女犯施用的一种酷刑。拶是夹犯人手指头的刑罚,故又称拶指,唐宋明清各代,官府对女犯惯用此逼供。   拶刑是古代对女犯施用的一种酷刑。“拶”是夹犯人手指的刑罚, 故又称拶指(用拶子套入手指,再用力紧收,是旧时的一种酷刑),唐宋明清各代,官府对女犯惯用此逼供。   古代对女犯施用的一种酷刑。“拶”是夹犯人手指的刑罚, 故又称拶指(用拶子套入手指,再用力紧收,是旧时的一种酷刑),唐宋明清各代,官府对女犯惯用此逼供。 古语有云“十指痛归心”,而且正是因为古代女子的手很巧,如果把女子的手弄伤了或弄残了,会对女子的伤害很大。   拶指旧时夹手指的刑具。 明沈榜《宛署杂记·经费上》:“拶指六把,连绳价七分。”《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九:“把申春严刑拷打, 蔺氏亦加拶指,都抵赖不得,一一招了。”《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革命之趋势一》:“ 清律重刑讯,所用刑具有笞杖、枷锁、手杻、脚镣、夹棍、拶指、压膝、问板等,已极人世之残忍矣。” NO4.古代惩罚女囚的十大酷刑之四——幽闭   对女犯施行的宫刑,开始于秦汉。即使用木槌击妇人腹部,人为地造成子宫脱垂,是对犯淫罪者实施的一种酷刑。   幽闭:对女犯施行的宫刑,开始于中国奴隶社会时期,最早的记载见于《尚书·名刑》。这是少为人知的“技术”!明朝人王兆云在《碣石剩谈》中提到了此法的操作:“用木槌击妇人胸腹,即有一物坠而掩闭其牝户,只能便溺,而人道永废矣”,这就是通常所讲的“幽闭”。 至于是什么器官坠落,有人认为是子宫,有人认为是阴道前壁,但这两种脱垂并不能从根本上断绝性交。对此,清人吴芗见解独特,他说,妇女阴道深处有块小骨叫“羞秘骨”,一旦施加外力使它坠下来,就会像闸门一样闸封阴道,无法性交,从而达到惩处女子的目的。   “幽闭”最早的记载是见于《尚书》:“宫辟疑赦,其罚六百锾,阅实其罪”。孔安国注:“宫,淫刑也,男子割势,妇人幽闭,次死之刑。”而孔颖达把“幽闭”解释为:所谓幽闭,就是“闭于宫,使不得出也”的意思。可见,“幽闭”一词的本意是把女子长期幽禁于密室里,使她不再有接触男子的机会,实际上是扼杀了女子本身客观存在的性机能。据考证,幽闭和宫刑最初的使用范围都是用来惩罚男女之间不正当的性关系,即“女子淫,执置宫中不得出;丈夫淫,割其势也”。《伏生书》传载:“男女不以义交者,其刑宫。”长期幽禁,性机能受到压抑,虽然非常痛苦,但同割除生殖器官的宫刑相比,其残酷程度显然要轻得多。后世在实际执行对妇女的幽闭刑罚的时候,并不是像远古时那样把妇女简单地监禁起来就算了事。 “用木槌击妇人胸腹,即有一物坠而掩闭其牝户,止能便溺,而人道永废矣,是幽闭之说也。今妇有患阴颓病者,亦有物闭之,甚则露于外,谓之颓葫芦,终身与夫异榻”。清代褚人获谈到幽闭时,介绍的方法与徐树丕所说的“剔筋”做法又不相同,他认为,椓窍,是用木椓捶击女子的胸部和腹部,这样,女子体内就会有一种东西下坠,堵塞阴道,她的下体就只能小便,无法进行性交。这和妇女患阴颓病(子宫脱垂)的情形一样,都是使阴道关闭,所以叫做幽闭。   综上所述,“幽闭”就是人为地造成的子宫脱垂,这是古代残暴的统治阶级或是从病人身上,或是从制服牲口之中受到“启发”而“发明创造”出来的。 NO5.古代惩罚女囚的十大酷刑之五——裸刑   中国古代对女子裸刑 被无赖子弟终日围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欣赏人体美的传统。无论男女,自身裸体被人窥看通常被视为羞耻之事,女性的裸体当然更忌暴露。女性的裸体并非被当作一种人体美去欣赏,而是被当作一种性对象去窥视、消费和发泄。中国妇女的地位一向低微,犯下死罪的女人更为世人所不齿。而中国古代史上统治者最卑劣最下流的刑罚,莫过于对女性施以裸刑了。 在“穿衣文化”的世界观形成后,中国人便开始以裸体为耻了,裸形处决在夺去犯人生命的同时也在贬低他的身份,侮辱他的人格,尤其是把女犯的衣服剥光后处刑,除了贬低其身份之外还额外起了一个羞辱的作用。中国古代统治者显然深谙此道,能够使女犯被社会普遍耻笑的办法,在自商代就已经形成“穿衣文化”的中国,还有什么比让女犯暴露身体更能降低其社会评价度的呢?   中国妇女的地位一向低微,犯下死罪的女人更为世人所不齿,因此将她们裸身处决不但不会认为有伤风化,反而往往为官方和民间所接受。北魏孝文帝第一次在刑法中明令禁止“裸形处决”,可惜传统的力量总是可怕的,这条尊重人权的法规在孝文帝死后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纸空文,之后历代王朝仍然使用去衣裸刑。 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何喜欢施女犯裸刑?其实对于一般刑事罪的女犯,如何处死她们对于统治阶级而言其实是不太关心的,甚至有时也会发点善心避免其受辱,但当他们面对的是对统治权威构成威胁的女犯的时候就另当别论了。在妇女地位一向低下的中国,能够对统治集团构成威胁的女性,肯定都是在政治上具备极强号召力的或者是在军事上具有卓越领导才能的人,而且她们在百姓中具有较高的声望,单纯将她们处死,并不能影响其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搞不好甚至还会激发人们对她们的同情。因此,对统治集团来说,如何消除这类女犯在百姓心目中的这种影响才是决定对她们施以何种刑罚的核心,施以裸刑,牵扯到中国人下意识里最忌讳的那个“性”字,无疑是从根本上摧毁其人格形象乃至精神影响的最佳捷径。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女领袖被俘后,几乎无一幸免。隋末巾帼女杰陈硕贞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十月率众起义,自封为“文佳皇帝”。陈硕真是当地百姓的崇拜对象,崔义玄在处死她之时将其当众凌辱后才行肢解刑,无非是想摧毁她的形象。(刑肢解时要剥光衣物,对女性要割去双乳,这对于陈硕真来说当然是极大的侮辱)。清嘉庆时南笼布依族起事反清的领袖王囊仙以宗教形式组织布依族人民起义,民间称为囊仙(布依语,意为仙姑)。于嘉庆二年正月(1797年)起事,被凌迟处死时年仅二十岁。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中的黄莲圣母林黑儿被俘后,传说欧美人稀奇一介女流如何能够有如此之大的本领迷惑众人,都想亲眼目睹其真面目,于是他们将黄莲圣母处死,然后用药水浸泡尸体,再运往欧美各州,当成玩物,放在博物馆中任人观赏。   中国古代史上统治者最卑劣最下流的刑罚,莫过于对女性施以裸刑了。在“穿衣文化”的世界观形成后,中国人便开始以裸体为耻了,裸形处决在夺去犯人生命的同时也在贬低他的身份,侮辱他的人格,尤其是把女犯的衣服剥光后处刑,除了贬低其身份之外还额外起了一个羞辱的作用。从古至今,有很多女性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NO6.古代惩罚女囚的十大酷刑之六——挖阴术   挖阴术古代女子遭受的五种离奇“宫刑” 之一。   挖阴,顾名思义就是挖去生殖器。男子割去生殖器,在“蚕室”里待上个把月,也就能痊愈了;而女子被挖生殖器,涉及体内多处重大器官,在古代比较落后的医学条件下,这种刑罚显得异常残酷,受刑的女子往往因为血流不止,而死于非命。另外,王夫之在《识小录》里还有“于牝剔去其筋,如制马豕之类,使欲心消灭”的说法,此法破坏程度较小,操作起来较复杂,没有“庖丁解牛”那两下子,恐怕是做不到的。   NO7.古代惩罚女囚的十大酷刑之七——椓窍法   椓窍法古代女子遭受的五种离奇“宫刑” 之一。   椓窍,也称椓或椓杙,“椓”和“杙”的原意是指拴牲畜的木撅子,另据《说文》解释为“以棍击伐”之意。“窍”,应该是指女性下体。椓窍,就是用这种木撅子摧残女性阴部,其狠毒程度可想而知。 汉景帝时,广川王刘去和他的王后阳城昭信残害姬人陶望卿,望卿被逼,投井而死。昭信不解恨,又叫人把她的尸体捞出来,“椓杙其阴中”。对死人尚且如此,如果用在活人身上,其残酷程度决不亚于对男子的阉割。   NO8.古代惩罚女囚的十大酷刑之八——刑舂   古代对妇女犯罪施用的一种刑罚。在施以黥、劓等肉刑后押送官府或边境军营,服晒谷、舂米之劳役。   NO9.古代惩罚女囚的十大酷刑之九——赐死   古代对身份特殊的罪人采用赐毒酒、赐剑、赐绫、赐绳等物,由其自毙。妇人多赐绫缎,历代沿用。 NO10.古代惩罚女囚的十大酷刑之十——凌迟   凌迟,是一种肢解的惩罚,即包含身体四肢的切割、分离。清朝末年拍摄的照片,显示为真正的“八刀刑”处决。八刀刑,刽子手利用一篓编上号码的锋利刀具:第一刀,切胸口(一律从左侧开始,下列其他部位亦然);第二刀,切二头肌;第三刀,大腿;第四刀和第五刀,切手臂至肘部;第六刀和第七刀,切小腿至膝盖;第八刀,枭首。支解後的尸体残骸放入篓子里,头颅则公开示众,期限不定,这是清朝末年的做法。,是一种肢解的惩罚,即包含身体四肢的切割、分离。清朝末年拍摄的照片,显示为真正的“八刀刑”处决。八刀刑,刽子手利用一篓编上号码的锋利刀具:第一刀,切胸口(一律从左侧开始,下列其他部位亦然);第二刀,切二头肌;第三刀,大腿;第四刀和第五刀,切手臂至肘部;第六刀和第七刀,切小腿至膝盖;第八刀,枭首。支解後的尸体残骸放入篓子里,头颅则公开示众,期限不定,这是清朝末年的做法。   从元朝编入法典一直到1905年清朝废除为止,主要用来惩罚三大类的犯罪: 谋逆君主之罪:重大暴动、叛国、谋取皇位。   伦常之罪:子女谋害父母、弟幼谋害兄长,妻子谋害丈夫、奴仆谋害主人。   凶残与不人道之罪:活生生斩断他人四肢(施以巫术);杀害同一家族三人以上;组织帮派以制造恐怖。 清朝女性凌迟处死行刑现场 被凌迟处死的女人 清朝女性凌迟处死行刑现场 被凌迟处死的女人 戊戌变法后,清廷受内外各种矛盾的冲击,不得不顺应潮流对传统的弊政作些改革。光绪三十一年(1905)修订法律大臣沈家本奏请删除凌迟等重刑,清廷准奏,下令将凌迟和枭首、戮尸等法“永远删除,俱改斩决”。从此,凌迟非人的酷刑才从法典中消失,被斩首代替。   第一刀割完,侩子手在换刀。刺心的疼痛让其在木桩上挣扎的厉害,看后面众人的手就能明白对意志力很强的人,内心绝望得呻吟远比皮肉之苦来的强烈。
582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从行列式到量子物理:中国古代数学的新生命
热度 2 岳东晓 2017-1-18 09:49
爱斯基摩人的主要食物是海豹,但据说有一支爱斯基摩人的语言里没有海豹一词;每当爱斯基摩猎人相遇交换海豹信息的时候,需要说一大堆描述性的话才能说明是海豹这个动物。可以想象,这个表达的笨拙大大地约束了爱斯基摩的文学发展。假如他们要歌颂两个海豹猎人的传说,将会非常难以表达、记忆、传承。类似的,数学符号相当于数学语言的单词。古代中国人数学水平确实不低,但后来发展缓慢,为什么呢?我认为,原因之一是中国没有意识到符号表达数学关系的威力,没有发明各种的符号扩充数学语言的词汇量。如果把数学看成一个语言艺术领域,中国数学作品的相对贫乏 就不可避免了 。 行列式(Det: DETERMINANT)中学就学了。一个方形矩阵计算行列式,算大的矩阵要先算小的,符号还得交替变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头雾水。后来读西方写的数学史,才知道中国人早在《九章算术》(公元前2世纪)里就用到了行列式,而西方数学在两千年之后才用到。我们得承认,我们的古代祖先确实聪明,但后人就不行了,到唐朝时《九章算术》很多题目已经没人会做了。而西方则把这些数学步步推进,行列式在数学、物理经常出现。这个 det 符号往往令人望而生畏。它到底是什么? 先看一个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a x + b y = e c x + d y = f 简单的消元 ca x + cb y = c e ac x + ad y = a f 得出 (ad - cb ) y = af - ce 类似的: (da - bc ) x = de - bf 对比原来的方程组,这样对角相乘、然后相减的数 ad -bc 出现了,同一行、同一列的数字不会出现。这个数字我们称之为行列式。如果扩展到三元一次方程组,也有类似的数出现,但公式就复杂多了,因为有9个数字进行三个相乘(但同一行、同一列数字不会出现在一个乘积里)。九章算术里面解多元方程就是这么列阵进行。继续计算,可以发现中学数学里学到的递归计算规律。这是一个(线性)代数的理解。 数学与物理中,我们往往发现仅仅是符号的变化就能大大的简化各种推导与表达,甚至使很多看似复杂的结果变得非常显然。麦克斯韦尔的电磁学 论文发表时还没有矢量符号与偏微分符号,他的论文列出20多个分量方程,看得人眼花缭乱,根本不像现在这么优美简洁。狄拉克发明了 bra - ket 之后,量子力学的各种计算都大大简化,几乎成了机械套用。杨振宁当年为了找到规范场的数学 表达费了很长时间摸索,用 differential form 看,就是几分钟的事情 。在 这篇博文里 ,我做了一个CHERN- SIMONS场方程的推导,仅仅是几行;其中一行 $(\partial^a\epsilon_{ba\nu} - \sigma g_{b\nu})(\partial_{\mu} \epsilon^{f\mu\nu}-\sigma g^{\nu f}) B_f=0$,如果不是使用所谓 Einstein 的重复求和等规则,而是把各个分量摊开,这么多上标、下标,估计需要写满好几张纸,会看得我头昏眼花。 从几何上理解行列式,将每一列视为一个向量,行列式就是这些向量构成的多维多面体的体积(有朝向的)。在数学上,与向量结合而产生数字并且满足线性关系的量叫着张量。这个把多个向量吃入,输出体积的张量就是我们经常遇到的Levi-Civita 符号 $\epsilon{...}$ 。这是一个全反对称张量,当下标是 12... 时,数值为1,交换两个下标数字符号相反。 二维的情况: $\epsilon_{12}=-\epsilon_{21} =1, \epsilon_{11}=\epsilon_{22}=0$ 。 三维情况: $\epsilon_{123} = - \epsilon_{132} = - \epsilon_{213}= \epsilon_{231}= - \epsilon_{321} = \epsilon_{312}=1$,其余均为零。 用这个 $\epsilon_{...}$ 符号, n x n的矩阵 $A$ 的行列式 为 $\det A = \epsilon_{i_1 .. i_n} A_{1\ i_1}\cdots A_{n\ i_n}$ 这个表达适用于任意的 n 。以 2 x 2 矩阵为例, $\det A = \epsilon_{12} A_{11} A_{22} + \epsilon_{21} A_{12} A_{21} = A_{11} A_{22} - A_{12} A_{21}$ ,对角相乘减去斜对角相乘,这是中学数学都学了的。有兴趣地读者可以试试 3 x 3 矩阵的情况。 中国人发明的行列式在物理中运用极为广泛,但也是一种大大扩展了的运用。古希腊人把行星的运动用圆来解释,不行的话大圆加上小圆。类似的,物理中最基本构件是简谐振子。最基本的物理规律可以说就是没有规律。据 DYSON 回忆,费曼曾对他说一个粒子的运动其实是任意的,选择任何路径,可以跑到月球然后再回来,你把这些路径的几率(复数振幅)加起来就得到了实际结果。DYSON当时回答说:你疯了!当然我们知道,费曼没有疯。恰恰相反,他发现了最深刻的自然规律:路径积分。用费曼的路径积分来分析弹簧振子,把弹簧振子所有可能的路径加起来,包括飞出银河系再回来,有的读者可能会说,弹簧超光速拉伸出银河系早崩 断 -- 疯了。不是这样,费曼怎么是天才呢?总之,我们用费曼方法应该能得到这个经典力学弹簧的结果:在时间为弹簧振子的经典周期的时候,它应该有很大的几率复位。弹簧振子的拉格朗日为$L = \frac{1}{2} m v^2 - \frac{1}{2} k \ x^2$。剩下的这个路径积分是一个数学问题,简言之就是将所有可能的路径的作用量作为几率相角,然后将几率相加。这听起来可能令数学家们头皮发麻,但是理论物理却是家常便饭。下面我略加演示,请大家注意这个 Det 的出现。 首先, $L = \frac{1}{2} m (\frac{dx}{dt})^2 - \frac{1}{2} k \ x ^2 = \frac{1}{2} m - \frac{1}{2} k \ x^2\\= - \frac{1}{2}\ x\ \ x +\frac{1}{2} m \frac{d}{dt} (x \frac{dx}{dt})$, 令 $A = - m\ \frac{d^2}{dt^2} - k $, 则从 t=0, x=0, 到 t=T, x=0 的路径积分为 (自然单位 $\hbar=1$), $G = \int \mathcal {D}x \ e^ {i \int L(x)\ dt} = \int \mathcal{ D} x\ \exp(\frac{i}{2}\int dt \ x \ A\ x ) = \frac{C}{\sqrt{\det A}}$ 因为边界条件,L中的全微分项没有了。上面的积分是个高斯积分,C是一个常数。如果A 是一个矩阵,应该不难理解。把 A 对角化,对角相乘就是该矩阵的行列式。但我们的 A 不是矩阵,而是 一个微分算符。也就是说,上面的结果是 $G \propto \left ^{-\frac{1}{2}}$ 最早出现于九章算术的行列式 det 在现代物理学中大放光彩。
个人分类: 科普|61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文革的客观科学成就
热度 6 岳东晓 2015-10-13 01:49
彻底否定文革其实本身就是一种“红卫兵思维”。 文化革命,culture revolution,顾名思义是文化的革命,这个文化革命的理念当然没有错。中国人经过满清长期的统治之后,奴性十足,奴才文化流毒深重,充满了民族自卑与崇洋媚外思想。只有通过一场文化的变革,中国文明才能跟上人类文明的发展潮流,为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屠呦呦的成就无疑是中国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它凝聚了古代中国的智慧与现代中国人的自信和创新精神。这一成就的产生于文革时代不是偶然,而是在毛泽东具体直接的指示下进行。没有毛泽东的指示,就不会有屠呦呦的青蒿素。没有文化革命的解放思想,没有敢于挑战世界科技难题的勇气,没有对中国古代智慧与现代中国人智力的信心,而仅仅是跟在西方学术界后面打转、唯西方马首是瞻,就不会有屠呦呦的青蒿素。 所以得一分为二的看待文化革命。 文化革命的理念有着科学客观的一面,这个科学客观的一面代表的是建设与创新,它奠定了今天中国的战略基础。今年的胜利日阅兵展示的战略武器无不带着毛泽东时代的基因,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 文化革命的实践存在反科学的、主观的一面,这一面是破坏与阻碍,是某些中国人固有的劣根性的大发泄。匿名贴小字报、以攻击他人为乐、进而使用暴力,是阴暗犯罪心理缺乏约束的井喷。 今天,我们不需要看太远,就会找到这种劣根性肆意发泄的垃圾场所以及其无休止的表演。 一旦气候适宜,这种人就会再次给中国社会带来深重灾难。 用法治与理性遏制阴暗犯罪心理的社会性发泄是未来中国必须解决的问题。
个人分类: 汉文明|7812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从青霉汁看中药青蒿汁
热度 5 岳东晓 2015-10-11 02:09
我在前文中写道,汉人的退化是严重的。李约瑟在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时候,汉人已经退化到如此的程度,乃至已经基本无法看懂自己祖先的科技著作。而李约瑟这个西方科学家利用自己深厚的现代科学素养耗费毕生经历才把中国古代科技进行了一个总结。屠呦呦在毛泽东的指示下通过研读祖先的科技著作取得了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无疑是汉文明复兴的一个标志。 汉人的退化当然还有一个更为严重的现象,那就是很多汉人失去了对自己民族的信心。 青蒿绞汁治疟疾在他们看来那是原始的、不靠谱的、没有价值的、不科学的瞎蒙而已,不登科学大雅之堂。他们的理由主要有两点(1)古人只知道青蒿汁,没提取出青蒿素; (2)古人能提取的青蒿汁青蒿素剂量太小,不足以治疟疾。 我们先排除第2点,古人说“青蒿一握”,青蒿品种如何,这一握是多大,一天喝几次,病人病情程度如何,并没有讲。无法结论说剂量不够。我们唯一确定的是古人明确地说了青蒿汁可以治疟疾。 再看第一条,青蒿汁与青蒿素的距离。我们以大家都知道的青霉素为例子。 1928年,英国人 Alexander Fleming 偶然发现一种霉周围的细菌被杀死了,经过几个月的研究,他结论是“霉汁” "mould juice" 具有杀菌功效。进一步研究后,他结论 "mould juice" 量太少,无法提取,对杀菌起不了多大作用,而且他还认为,这种 "mould juice" 维持活性的时间太短,医药效果有限。经过数年研究之后, Fleming 放弃了相关研究,其研究也没有引起广泛注意。 10多年后,牛津大学的Ernst Boris Chain 与 Edward Abraham 找到了纯化“霉汁”的方法,并且确定了其有效成分的化学结构。随后的研究大大提高了霉品种的产汁性能,产量也大大提高。这就是我们知道的青霉素。这种化学成分能够有效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形成,导致细菌死亡。 1945年, Alexander Fleming, Ernst Boris Chain 与 Edward Abraham三人因为青霉素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三人各得三分之一的奖金。 "mould juice"能得诺奖, 这么比较起来,中国古人确定青蒿汁可以治疟疾就是诺贝尔级的科学发现。 那种自以为是汉人,就以为可以用微不足道来否定祖先成就的思维,是 妄自菲薄 。
个人分类: 科普|7478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中国古代的女子失身后的那些恐怖结局~~[5P]
热度 1 zjx 2015-7-22 03:39
中国古代的女子失身后的那些恐怖结局 案例:不过如此——祝英台 梁祝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凄美的爱情故事,因为它不是墓穴阴森森地合上,故事就带着凛冽之气地结束,它化了蝶,象征着高尚的爱情挣脱封建主义牢笼,以另外的方法获得自由,双宿双飞去。这个开放式的尾巴使整个故事变得抒情而唯美,无限开拓了想象空间。 整个梁祝的故事,其实是祝英台一人在独撑,而梁山伯更像是芭蕾舞中的男伴,起的是烘托作用。要么是祝英台演技太好,要么是梁山伯实在迟钝。三年来,对于祝英台的性别从不怀疑,十八里相送时,祝英台的种种借物喻人,都像是对牛弹琴,搞不好,梁山伯还以为祝英台有断袖之癖。其实马文才也很委屈,他连面都没露,就成了第三者,在他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天,妻子竟跳进了别人的坟墓,叫他怎么不郁闷。 梁祝这样的悲剧是肯定不会再有了,现在的女子有了更多的自由,求学的,工作的,婚嫁的,想要嫁给男子,也没有封建主义这座大山压着,而父母的权威性也沦落为参考意见。可我们这些祝英台真的如愿以偿嫁给了梁山伯,却苍凉地发现,其实梁兄不过如此。 案例:燕子楼的悲剧——关盼盼 关盼盼原是徐州名妓,后被徐州守帅张愔纳为妾氏。白居易远游徐州,张愔设宴款待他,席间,还让宠妾关盼盼歌舞助兴,白居易大为赞赏关盼盼才艺,写下了“醉娇胜不得,风嫋牡丹花”一诗。 两年后张愔病逝,姬妾们作猢狲散,只有关盼盼难忘恩情,移居旧宅燕子楼,矢志守节,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一晃,十年过去了。 白居易听闻了关盼盼守节一事,认为她既已坚持这么久,何不索性以死殉夫,留下贞节烈妇的名声,成就千古美谈呢。于是提笔作诗,托人转交关盼盼——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关盼盼看到这首诗,立刻大哭一场。她之所以不死,是唯恐别人误会张愔自私,让爱妾殉身,反辱没了张愔名声,所以苛延残喘,偷生了这些年,而白居易竟以诗作讽,逼她殉夫,怎不悲愤?性情贞烈的关盼盼在十天后绝食身亡。关盼盼也是死于扼杀过阮玲玉的那四个字——人言可畏。随着时代的发展,女人已经越来越不惧流言袭击,比如璩美凤、木子美。走我的路,让白居易说去。 案例:找到那棵树——红拂 仅有一双妙目是不够的,须得像红拂那样,目光如矩,一抬眼就能识辨庸才与英雄。红拂,隋末唐初的奇女子,出身风尘,却身居一品诰命,这般的直上青云,恐怕泱泱数千年,只有她一人做到了。 当然,红拂的美丽也功不可没,如果不是美女,深更半夜去敲陌生男子的门,他怎么肯冒着被杨素追杀的风险收留?如果不是美女,大丈夫虬髯客怎么会惊艳一场,以致于不能自拔,还对李靖爱屋及乌? 一个女人,既美丽又聪明仍然不够,像柳如是,那么的人秀于群,还是不得善终。她也曾像红拂那样大胆追求真爱,走到钱谦益面前去。从某种程度上说,嫁人,就是嫁给了一种命运。 一个有智慧的美女,如果不想下半辈子太凄凉,那么,她的最大任务就是找到那棵树。 案例:红杏出墙——步非烟 唐朝美人也不尽是丰满型,也有步非烟这样轻盈纤弱的,步非烟工于音律,精通琵琶,更敲得一手好筑,堪称当时一绝。 步非烟由父母作主,嫁给了河南府功曹参军武公业。武公业身为武将,虎背熊腰,性情骠悍。与心思细腻的步非烟完全是两种人,根本无从沟通。故而,步非烟经常郁郁。 有一日,她在院中赏花,神情萧索,柳眉微蹙,正好被隔壁舞剑时腾跃而起的赵象瞥见,赵象年方二十,长相俊秀,正在家里攻读科举课业——他的朗朗读书声,也曾掠过步非烟的心波,使她伫足墙下,凝神细听。 惊鸿一瞥后,赵象再不能忘记步非烟,他重金买通武家的守门人,恳求转达渴慕之情。守门人让自己的妻子去试探步非烟口风。赵步两人经仆人之手,对诗数首,定了情分。终于,机会来了,武公业在公府值宿,赵象逾墙而过,自此之后,武公业不在家过夜,赵象便与步非烟欢会。 就这么过了两年,事情再也瞒不住了,风声传到了武公业的耳中,他拷打守门人妻子,逼她道出始末。强压怒火,佯称值宿,伏于墙下,于二更时分抓住了赵象一片衣角,赵象本人跌回自家院落。武公业冲回房内,对正在梳妆打扮的步非烟怒吼,步非烟见事情败露,淡淡说了句,生既相爱,死亦何恨。武公业扬起马鞭,活活打死了步非烟。最后,以暴疾而亡的名义葬了她。 整整两年,作为一个男人,满足于这样的偷情之中,无所作为,甚至连私奔的念头都没有,私奔是要付出代价的。 他不知,那女子淡定从容,不置一辩,任凭毒打,始终不开口求饶,承担了这场孽情所有的悲哀与不幸,她用自己的生命赎了罪。 案例:始乱终弃——莺莺 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一名句的是才子元稹。我要说的是以元稹为原型的《莺莺传》,与王实甫改写的才子佳人大团圆的喜剧不同,这是一出元稹始乱终弃的悲剧,更让人不齿的是,元稹还在文章里为自己开脱。他说莺莺是尤物,不祸害自己,定祸害别人。我只有克服自己的感情,跟她断绝关系。 莺莺并没有挽救自己注定成灰的爱情,她知道自己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不该抱枕而去,以至再不能光明正大做人妻,但她没有露出恨意,甚至去信,嘱元稹好好生活,不用牵挂她。这是一种悲凉的清醒,她愿赌服输,另嫁他人,终身不再见张生,她看着自己的爱情成了废墟,掩埋了这些,淡出了。倒是元稹还很无耻地追忆着,因为这个女子没有纠缠他,很安静地走开了。有一些类似于张爱玲对胡兰成的态度。 无论是封建社会的唐朝,还是公元2003年的今天,同居对于女子始终弊大于益,除非一开始就不想要结果,否则,最好还是不要在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与一个男子演绎现代版西厢记。 案例:芸娘的胸襟——芸娘 将《浮生六记》译成英文版的林语堂说,芸娘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芸娘姓陈,夫君沈复,字三白。芸娘自幼丧父,擅女红,全家生计都凭她一双巧手。生性聪颖,自学诗文,亦能写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这种句子来。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牙齿有微瑕,更有缠绵之态——沈复说的,估计是情人眼里的西施。沈复是一个寒士,做过幕僚,经过商,会一些风花雪月的东西,写写诗,赏赏画,还有爱花癖。封建社会向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真有什么伉俪情深,也属于瞎猫逮着死老鼠的侥幸,而且,就算一见钟情,也会有《孔雀东南飞》这样的惨剧。
7094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网教:中西法律传统的区别
岳东晓 2015-7-14 12:03
综观中国古代法制,基本是只有刑法,没有民法。 中国古代法律似乎完全没有民事侵权 (TORT)的概念。 你去翻翻《大明律》就知道了,规定相当细致,但即使是家庭纠纷,也没有什么民事的处置,都是打板子。什么骂人打几十板子,不尊重长辈又多少大板。纯粹是一种肉体处罚的法律。在这种传统心理下,中国人怕官,怕法院。 西方不同,罗马法很大部分是民事法。参见, Justianian I 治下编撰的法律 。首先定义什么是人,然后 定义什么是物 ,整个 类似欧几里得系统 。 其实法院是个讲理的地方,你有道理只管心平气和地讲。 当年贺梅案中,贺绍强开始还有躲的心态。有次法院叫他去 show cause,结果他很怕,没去。法庭于是下令对其逮捕,他更加害怕了。后来在劝解下,这才硬着头皮上了法院。其实上了法院,天也没有塌下来。你躲猫猫,反而显示你确实有鬼,畏惧正义。 华人应该打破的是那种奴才怕事的心理。胜败兵家常事,法庭上总有输赢,其实即使输了也没什么。那种口口声声要来加州法院决战、take no prisoners 的,真轮到要他上,他就怂了。其实,怕什么呢?就算输了,这也是民事案,顶多赔点钱,也不用他坐牢什么的。
个人分类: 法律|60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北宋是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占据世界比重的最高峰
热度 3 稻草 2013-10-5 21:57
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根据研究,北宋时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65.5亿美元,占据世界经济总量的60%,而清朝在鸦片战争前的1820年,国民生产总值为2,286亿美元,占据世界经济总量的32.9%。显示北宋是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占据世界比重的最高峰。   北宋时中国人均生产总值为2,280美元,西欧人口人均生产总值则为427美元,而1820年,清朝人均生产总值为600美元,当时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人均生产总值为1,250美元。
个人分类: 历史转帖|6886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中华”一词的由来
热度 4 shen_fuen 2013-7-15 18:34
“ 中华 ” 一词的 由来 ---- 兼评 “ 中华 ” 是日本人提出的谬论 中华之名源自于中国古代华夏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文化发达、历史悠久,因此称该地为中华,中夏,亦称中原、中国。易经演化图中,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中太极称之为 “ 中 ” 。二仪、四象、八卦和万物称之为 “ 华 ” 。 唐代在法律中正式出现“中华”一词。见于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颁行、由长孙无忌领衔撰文的《律疏》(后称《唐律疏议》)。其中,对其卷三〈名例〉的“中华”一词释文如下:“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意思是说,凡行政区划及文化制度自属于中国的,都称为中华。 1368 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恢复汉室江山,推翻元朝的野蛮统治,在《喻中原檄》一文中明显提出了 “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纪陈纲,救济斯民 ” 的口号。 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喻中原檄》 宋濂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 , 皆 中国 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 中国 ,未闻以夷狄居 中国 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 中国 , 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以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 …… 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礼仪者御世之大防,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 ……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 …… 予本淮右布衣,因天下大乱,为众所推,率师渡江,居金陵形式之地,得长江天堑之险,今十有三年。 …… 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 中华 ,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 中国 之民,天必命我 中国 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 中国 之耻,尔民等其体之。 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故兹告谕,想宜知悉。 日本人从 明太祖的《喻中原檄》 得到启发,在甲午战争前后的日本文献中,将自己称为 “ 神州 ” 、 “ 中华 ” ,并成为他们战时进行国家形象塑造的基调 。 甲午战争日本是打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 , 高调地将自己标榜为中国的解放者。乐善堂间谍宗方小太郎,为山县有朋亲率的日本第一军起草了一份安民告示《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文采飞扬,主题几乎就是为了把中国人民从黑暗的满清统治下解放出来的战斗檄文 : …… “ 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切望尔等谅我徒之诚,绝猜疑之念,察天人之向背,而循天下之大势,唱义中原,纠合壮徒,革命军,以逐满清氏于境外,起真豪杰于草莽而以托大业,然后革稗政,除民害,去虚文而从孔孟政教之旨,务核实而复三代帝王之治。我徒望之久矣。幸得卿等之一唱,我徒应乞于宫〈而〉聚义。故船载粮食、兵器,约期赴肋。时不可失,机不复来。古人不言耶: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卿等速起。勿为 明祖 所笑! ” 日本的 “ 中华 ” 意识宣传,在当时和此后的中国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的。一些西方外交官就注意到,在通商口岸,汉人的抗日情绪便远低于满人。英国驻天津总领事宝士德( HenryBarnesBristow )向伦敦报告说,天津水师学堂的汉人学员,对甲午战争前景并不乐观,甚至认为日本能战胜也是好事,可以借此推翻朝廷。 日本此后更是驾轻就熟地运用这种 “ 驱除靼虏 ” 的政策工具,深深地渗透进此后中国的各种政治和军事大变动中,包括对兴中会、华兴会等的庇护,令辛亥革命这一民族革命从一开始就变得先天不足,而那导致袁世凯被万民唾骂的 “ 二十一条 ” 。 在 孙中山奋起推翻满清政府的时候,恰值日本开始对中国实施武力扩张政策的时候。孙中山肯定受到了 日本的意识宣传 的 影响 ,不加思考的把日本人视为 “ 同道 ” ,因而全力求助之,来换取日本军阀或财阀援助中国革命。 中华同盟会《讨满清檄》就有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 ” 的 口号 : 1907 年中华同盟会《讨满清檄》: …… “ 四万万人,契骨为誓曰:当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 ” 有渝此盟,四万万人共击之! ”
个人分类: 随缘|4761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数学:球的体积公式(1)
热度 5 岳东晓 2013-5-25 06:01
数学:球的体积公式(1)
昨天在网上看到一系列的文章,认为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历史实际是清朝人戴震伪造的(搜索 "祖冲之 戴震 圆周率")。对于这种说法,我的第一反应当然是非常抵制。否定祖冲之,等于否定中国古代数学部分成就。但仔细查看了相关论据,不能不承认,这是个疑点。 质疑者们列出的主要理由如下: 1)明朝时西方圆周率计算结果就已经传入中国; 2)清朝以前的文献(史书、数学书籍)没有任何地方提到祖冲之的圆周率,宋朝与明朝数学家使用的圆周率大概是3.16; 3)对祖冲之圆周率的记载只见于 戴震 于清朝乾隆年间由修订的 《 隋书 ·律历志》,以及其他由戴震修订的数学著作。 戴震生于1724年,在其出生前40年,欧洲数学已经进入了微积分广泛应用的阶段,而圆周率的计算已经达到上百位。 球的体积公式,阿基米德在公元前两百多年已经得出。网上资料称祖冲之与其子也得出了球体积公式,但是这种说法都没有给出任何文献依据。 即使晋代祖冲之确实算出了7位数圆周率、得出球体积公式,到宋朝、明朝用的圆周率是3.16。也不知如何计算球体积, 也说明汉文明从汉朝以后就不断在走下坡路,祖冲之还继承发展了汉人的文明,但之后的中国人连祖宗算出来的圆周率都不知道了。 先不管前人是什么时候得出的球体积公式,我们现在学会也不迟。下面我给出一个 只用初中数学 的证明。分两步,第一步证明球的表面积是4 pi 乘以球半径的平方,或者说球的表面积是同样半径的园面积的4倍。 参看下图 我们把球面切成一条一条细条,让我们看看阴影部分的面积是多少。这是一个环,半径是上图中的 EB,如果把它剪开,就是一个长度为 2*PI*EB的带子,这个带子的宽度并不是上图中的CB ,而是AB,换言之,这个环的面积是 2*pi * EB * AB 但是从上图看出角度1 与角度 2相等,也就是说三角形ABC与三角形OAD相似,因此 CB : AB = DA: OA 由于切片很薄,我们有 DA=DC=EB,另外 CB=ED=h, OA = r 所以,h: AB = EB : OA = EB : r 所以,EB * AB = h * r 所以,那个阴影部分的环状面积是 2 *pi * r * h 也就是说,这个高为h的环的表面积等于一个高为h , 半径为球半径的圆柱表面积。 因此,整个球的表面积等于一个高为 2*r , 半径为r 的圆柱表面积 = 2*r * 2* pi *r = 4 *pi * r^2 = 4\pi r^2 一个球可以视为以球心为顶点,半径r为高度的微小凌锥的叠加,而凌锥体积是 其底面积乘以高度除以3,因此,球的体积是 4*pi * r^2 * r /3 = 4/3 pi * r^3 V= \frac{4\pi r^2 \times r }{3 }= \frac{4\pi}{3} r^3 当然了,如果用微积分,上诉圆面积计算就简单多了 A = \int_{-\pi/2}^{\pi/2} 2 \pi r \cos \theta r d\theta = 2\pi r^2 \sin\theta|_{-\pi/2}^{\pi/2} = 4\pi r^2
6414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普法: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缺陷
热度 2 岳东晓 2013-5-11 09:51
我在前面《 普法:什么不是证据 》一文中写道:“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 法律发展缓慢,缺乏科学精神 ,再加上中国文化长期处于人治而非法治状态,这导致中国国民普遍缺乏法治思维...这是中国未来社会进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读者反对,说中国古代没有法律吗?中国不是有法家吗? 注意,我写的是“法律发展缓慢,缺乏科学精神”,不是说中国古代没有法律,而是说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缓慢、而且没有形成科学系统。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法律条款相当繁复,秦律据说设立了数百个罪名,其中可以判处死刑的名目繁多。但是繁复并不等于科学,繁复也不等于完善。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没有发展出一个 逻辑体系 ,存在着巨大的空白。 说不好听点,跟某些部落的法律条款没有太多质的区别,基本就是一系列“做了这个就会遭到那个处罚”的规则罗列,具有很大的任意性、随意性。 我在《 方舟子何以藐视中国法庭 》一文中曾经指出,【中国自古以来的法律重点在刑法,在民事法方面的发展相当贫乏。而西方在很早以前就制订了相对完善的民法体系(现代欧洲的法律基本沿袭罗马法,英美的普通法也有几百年历史)。】 毛泽东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后,中国的法律基本是沿袭了欧洲大陆法系,而后者则是继承罗马法律。中国之所以这样,而不是像英美一样沿袭盎格鲁-撒克逊的普通法精神(注),正是因为中国在过去几千年封建历史中法律体系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很多法律完全是空白,不能效法先人,只好洋为中用。现代中国民法中的财产、合同、侵权等等都可以追溯到罗马法。 对此感兴趣的,如果阅读相关资料,会发现古代罗马民法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罗马的很多历史人物如凯撒、西塞罗都是律师出身。当然,罗马文明又可以追溯到希腊。 读过《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应该对古代希腊的司法制度有一定印象,那时候的希腊就有单独的法庭,实现了行政与司法的分离,而且有陪审团。希腊的很多哲学其实是为诉讼中的辩论服务。柏拉图的《APOLOGY》就是记载了苏格拉底在陪审团面前的辩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法庭辩论的逻辑手册。 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上,行政和司法没有分开。也就是拿棍子的与讲道理的是往往同一个衙门,这就导致了中国历史上长期的人治,而不是法治。 注:英美法当然也吸收了很多罗马法的思想,而不单纯是部落法
6872 次阅读|3 个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珍珠湾全球网

GMT+8, 2024-5-23 22:44 , Processed in 0.046852 second(s), 17 queries ,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回顶部